大陸影壇結算2011年度總票房,以130億元(人民幣,下同)再度刷新記錄。但業界人士與陸媒卻認為這個數字背後所代表的,只是觀眾走入電影院看片的意願升高,因為若扣掉進口片的收入,大陸本土電影僅有少數坐擁高票房,大多數國片淪為炮灰。
130億元票房中,台灣電影也略有貢獻。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後,大陸取消「台灣華語電影片進口大陸配額限制」,不受每年20部進口片配額的限制,讓重拾活力的國片市場得以進軍大陸市場,包括《雞排英雄》、《轉山》、《星空》、《翻滾吧!阿信》等,都是搶賺人民幣的尖兵。
連續5年增速30%
雖然每部國片登陸後,票房頂多2000萬元左右,比起《金陵十三釵》的4.3億元或《龍門飛甲》的4.2億元,有些微不足道,但這個「新興市場」的營收,已為國片增加新的行銷與成本回收管道,對於激勵國片發展相當有幫助,例如去年以8.8億元台幣拿下國片票房冠軍《賽德克.巴萊》目前已在洽談大陸版權與上映日期,已做好隨時「登陸」的準備。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雖然130億元的票房營收可能連中國移動一家公司2011年總收益的一個零頭都不到,且大部分電影的票房並不好,但從100億到130億,連續5年的30%的增速,看得出電影產業有極大的增長空間,因而成為大陸文化產業中,最備受關注的一個領域。
官方關注電影產業
電廣傳媒影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沙白曾表示:「電影產業發展速度雖快,但風險很高,最大的收入就是票房收入,90%是來自老百姓口袋裡的錢。」但只要碰上好萊塢大片,大陸電影就有可能血本無歸。
不過,當票房以30%的年增率、從100億飆升到130億,影廳數量從2011年年初的6256飆升到9000,增速為50%,前景看好,投資方絕不甘於投降退出。
業者也認為,去年年末,大陸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對電影創作、攝製、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均制定相應的規範,顯示官方對推動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