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常見在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偉坤表示,最常見的狀況便是按壓浮腫處,凹陷下去的地方要很久才能恢復原狀。中醫認為,基本病理變化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與三焦氣化不利有關。
中醫師陳偉坤表示,水腫在中醫古籍中便有病症的描述,稱為「水」,並根據不同的症狀分為風水、石水、水脹等病名。內經對於水腫,認為「其本在腎,其末在肺」,另也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的病機論述。中醫認為,水腫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表現。基本病理變化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病位在肺、脾、腎,關鍵在腎。
醫師指出,因為肺主一身之氣,主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風邪犯肺,肺不能通調水道,風水相搏,便引發水腫。還有,脾主運化,外感水濕,或飲食勞倦,都會造成脾失正常轉輸功能,水濕內停,而形成水腫。以及,腎主水,久病勞欲,內損及腎,腎失蒸化,開闔不利,水液泛溢,也會造成此症。
中醫如何治療、調理水腫?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偉坤表示,發汗、利小便、瀉下逐水為治療水腫的基本原則,具體用藥則依陰陽、虛實體質而異。偏陽水以袪邪為主,應多發汗、利水或攻逐,依病情配合清熱解毒,理氣化濕等法;陰水則以扶正為主,健脾溫腎,同時配以利水、養陰、活血等方法。
中醫師陳偉坤表示,中醫辨證用藥治療,大致可分四類型。針對「風水相搏」問題,患者症狀可見眼瞼浮腫,接著四肢及全身都漸漸腫,發展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痛,小便不利,舌紅,脈浮滑數,藥方可用越婢加朮湯加減。「水濕內停」者可見全身水腫,下肢明顯,小便短少,胸悶納呆,苔白膩,脈沉緩等,病程較長,可用五皮飲和胃苓湯加減。
陳醫師表示,若為「脾陽虛衰」者,可見身腫時間久,腰以下更明顯,按後凹陷不易復原,脘腹脹悶,飲食少,便溏,面色不華,神倦肢軟,小便短少,舌淡白,苔白滑或膩,脈沉緩,可用實脾飲加減。以及「腎陽衰微」者,可見水腫反覆消長不已,面浮身腫,腰以下更明顯,按之凹陷不起,尿量減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冰冷,畏寒神倦,喘促難臥,舌淡苔白,脈沉細,可用濟生腎氣丸和真武湯加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