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1129_lb2l.jpg 

謝先生是一名脊髓損傷個案,由於排尿困難,曾以壓迫方式解尿,但慢慢地這種方式也無法「小解」,於是就醫。雖然醫師建議他學習「間歇性導尿」,但患者及家屬都認為,不是直接裝導尿管就好嗎?

 

一般而言,脊髓損傷個案因為傷及神經,易導致神經性膀胱,在蓄尿和排尿方面會造成很大的障礙。若患者為鬆弛型神經性膀胱者,則尿液會解不出;若為痙攣型神經性膀胱者,解尿次數變多,但解尿量很少,容易造成過高的膀胱內壓,長久下來,易產生尿液逆流的問題,若沒有適當處理,嚴重者會導致水腎或尿毒症,甚至威脅生命。所以,如何讓尿液排出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般排尿方式可分為:導尿管存留在體內或間歇性導尿(導完尿液即移除導尿管)。

 

研究顯示,每增加一天導尿管的留置時間,發生「菌尿症」的機率會增加3%至8%,所以多數學者建議採用間歇性導尿術,除了希望能降低尿路感染率外,膀胱出口沒有梗阻時,更允許患者自己排尿,希望透過定期膀胱擴張,以促進膀胱功能早期恢復,減少陰莖、陰囊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所以間歇性導尿已是現在為脊髓損傷患者執行膀胱訓練時,最常使用的方法。

 

但由於大部份的人擔心學不會,或覺得麻煩,常會要求直接放置導尿管或包尿布。然而長期包尿布,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同時也會導致個案的自尊心受到影響。其實只要掌握原則,個案就能活得更有尊嚴。

 

時間須規律性 每次都要排空

 

當醫護人員評估後,可進行間歇性導尿後,個案與家屬應與醫護人員討論,並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訓練。除了技術的學習與練習外,患者或家屬應備量杯、磅秤、紀錄單、筆、鐘,並依照限水計畫飲水,並詳細記錄飲水量及患者的自解尿量、滲尿量、敲或壓尿量及導尿量。

 

導尿時間須有規律性,每次都需將膀胱排空;每次導尿量不要超過300到400cc,如超過,必須縮短導尿間隔;睡前及早上起床後須有導尿的習慣;訓練期間勿食用利尿的飲料及食物(如可樂、茶、咖啡、西瓜等),多吃豐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如:蔓越莓汁、奇異果、番石榴等)以酸化尿液,預防尿路感染。

 

執行導尿時,需注意無菌技術,並注意有無尿路感染症狀(如:頻尿、小便有灼熱感、寒顫、發燒、濁尿、血尿等);定期做尿液常規檢查,以便早期偵測感染徵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