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療品質指標統計顯示,104年長期使用呼吸器新病人數高達173,331人,為避免需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病人滯留於加護病房,導致加護病房一床難求的窘境而造成急重症醫療資源浪費,因此衛福部推動呼吸器依賴患者整合性照護,期望能改善此一現象。病人可依呼吸器使用的天數,下轉至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或慢性呼吸照護病房(RCW),甚至其他療養機構,藉由仰賴呼吸器以維持生命。
2015年11月國泰醫院正式啟用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主要收治呼吸器使用滿21天的病人,經由跨領域團隊(胸腔專責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藥劑師、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社工師)的介入與合作,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個別性多元計畫:包含疾病照護、藥物治療、營養補充、心肺功能與肢體復健訓練、心理支持與分享、出院準備服務等,建立一套完善的照護作業流程,進而提升呼吸器脫離率並縮短呼吸器使用天數,促進病人體能恢復及增進身心舒適。
病人於呼吸器脫離訓練的過程中,經由跨領域團隊合作運用在臨床的照護模式,每週定期召開跨團隊會議及家屬討論會進行檢討改善,以幫助醫療照護成員對於病人照護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益與成效。在入住RCC期間,依據照護作業程序與脫離流程由專責醫師及呼吸治療師以高階型呼吸器設定自發性呼吸模式,配合每日進行自發性呼吸練習,若連續五天不使用呼吸器則為脫離成功。另外,物理治療師會依病人情況每日利用上肢舉臂運動以帶動胸廓通氣量,及下肢抬腳運動改善肌肉活動耐受力,過程中採循序漸進的方式依個別性狀況,增加運動量及強度。除此之外,我們更發展復健運動學習手冊以有效掌握病人學習進度,並邀請家屬共同參與復健活動,適時給予病人鼓勵與心理支持;而在復健運動過程中,運用α波的音樂治療用以激發病人深層潛意識,使運動效果發揮到極致的狀態。另在營養補充部分,營養師會依據病人體重及疾病進展設定熱量需求目標,進而維持電解質平衡,配合蛋白質攝取增加呼吸肌肉力量;若病人意識清醒且吞嚥功能正常,於早期會讓病人進食軟質食物以維持足夠的營養狀態。
對於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而言,氣切手術往往是病人及家屬在疾病過程中常會面臨的一項重大抉擇,醫師希望短期間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能早日進行氣切手術,主要有下面幾項原因:1.考量病人的舒適度,因為長時間的氣管內插管容易壓迫氣管,除了會造成聲帶水腫及氣管狹窄外,嚴重時還會增加拔管的困難度,甚至連日後的氣切都無法執行。2.避免感染,因為管路越長會容易導致痰塊的累積,使得感染機會增加。3.氣管內管的管徑較氣切來得長且狹窄,因此換成氣切並配合呼吸器脫離訓練所增加的氣道通氣量,較能有效提升呼吸器脫離的成功率。4.病人日後的活動性,因為唯有換成氣切才有可能下床行走,減少對於日後生活品質的影響。
呼吸器脫離常是臨床上較不易達成的指標,容易因其他疾病併發症而延遲脫離時機,因此常是無法克服的難題。而所造成的呼吸器長期依賴會導致延長住院天數及醫療成本耗用,因此希望透過跨領域團隊的合作照護,了解與善用不同職類專業人員的角色,以病人為照護中心的理念出發,除了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並能夠提升病人及家屬日後的生活品質。雖然在呼吸器脫離訓練的過程中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藉由愛與關懷、傾聽與陪伴,能幫助病人與家屬渡過艱辛的過程,在付出的過程中也讓我們真正體悟醫療真正的價值與使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