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到中國大陸創業至今,經過20多年的努力,位於廣西北海的東紅製革集團(下稱「東紅」),已成為全球二層牛皮生產量和銷售量排名第一的企業,每月牛皮產量1,500萬呎,可製作全球2,000多萬雙鞋,董事長施榮川認為,實事求是的符合當地法規,且善待員工力行「無歧視」原則,才是企業長久經營的不二法門。
年產上億的皮革王國
個性爽朗重諾的施榮川,是東紅製革集團董事長,1990年代跟隨製鞋企業西進大陸,一待就是25年。「80年代時台灣是有名的運動鞋王國,作為運動鞋廠的上游廠商,為了配合交貨、對色方便,我也跟著鞋廠一起遷移到大陸,算是整個運動鞋產業轉移的配套鏈之一。」
縱觀過去20多年,全球的生產版圖出現很大變化,製鞋業也不例外。從製革到製鞋,從上游到下游,施榮川指出,早期整個製革行業在台灣屬傳統產業,一般規模都不是很大,但是到了大陸這座世界生產工廠後,這塊土地將東紅快速滋養,現在東紅在大陸的基地,已是過去在台灣時期的好幾倍大,這也是初到大陸時從未想像過的。
施榮川表示,目前東紅一個月的生產量約1,500萬呎,若以一雙鞋子用一尺皮料估算,東紅每個月產量足可供應全球1,500萬到2,000萬雙鞋,每年提供給運動鞋品牌商的皮料更可製作幾億雙鞋;大膽地形容,每個人鞋櫃裡十雙鞋中,至少就有超過一雙出自東紅製革。
施榮川開玩笑地說,「做鞋子不完全用皮料,但運動鞋絕對要使用皮料;如果東紅倒了,每年就有數千萬人可能買不到鞋子。」以牛皮為主的東紅,目前規模全世界市占率排第一,在傳統行業中,經營績效可說是傲視同行。
不過,東紅在大陸投資也並非一帆風順。早期剛到大陸投資時,因不熟悉當地產品與品質調整,再加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一直到1999年,東紅出現連續三年虧損。施榮川說,所幸公司很快轉虧為盈,除了這三年外,此後每年均維持穩定獲利。
隨著企業規模越做越大,承接的訂單囊括Nike、adidas、N.B 、PUMA、Reebok、Clarks、Timberland等全球一線運動品牌,施榮川很早就在思考如何強化環保標準,做好勞工人權、環保廢水處理及空氣污染控管,他相信唯有如此,才算拿到符合國際品牌商要求的入場券。
重環保 拿下品牌訂單入場券
「我們做的是國際品牌商的生意,你想把貨交給品牌,就有一定的門檻壓力,沒通過門檻,你生意做得再好,也無法分到一杯羹。」施榮川表示,為了改善環保壓力,東紅用了很多精神,也投資了許多機械設備,力圖打造一條皮革業的「綠色供應鏈」。
施榮川指出,早期很多人都認為製革業是骯髒的皮革業,實際上,為了符合環保要求,東紅的化學原料一律從歐洲、美國與南美等地進口,在其他技術或管理層面上,也透過很多方式,盡可能以節能減碳的方式生產。
施榮川舉例,譬如廠區透過建築的高度,達到通風、開放性、去熱與不設圍牆等方式節能,或盡量利用太陽能與自動開關的空調系統,以及綠色屋頂等模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另一方面,因製革廠是以技術為主,人工只占5%,施榮川認為,設備的不斷更新,以更優質的機器節電、省水,不僅可提昇生產效率,對於產品品質,如皮鞋厚度均勻等,也有很大助益。
此外,在廢棄物與廢水處理上,施榮川表示,東紅也斥資人民幣3,000萬元,打造了污水廢氣兩套排放處理系統,不僅可利用活性碳空氣過濾器去除掉,並使用高效的廢水處理的方法,達到水資源回收再利用。
施榮川說,在北海東紅的花園中,養魚的池塘水正是經過環保系統處理,可循環利用污水,這麼做不僅僅是為了企業經營,維護與品牌商間的關係,使生意穩定成長,也可達到對內管理進步,提昇對環境保護等多方面需求。
東紅對於環境維護也獲得國際標準認可,北海東紅、越南東紅和印尼東紅分別獲得了英國BLC皮革科研及技術中心頒發的3面金牌認證。施榮川說,截至2010年,該項認證迄今全球只有22面。
施榮川指出,「在針對全球160多個有皮革業的國家,已發出了22面的金牌中,亞洲只有7面,而東紅就拿了3面,而且是在2010年以前就拿到,這個成績是非常不容易的,顯示東紅很早就跨入環保的門檻跟世界接軌。」
施榮川指出,近年來,隨著皮革業越來越重視環保追求,特別是今年發出的金牌認證比往年高出許多,他很樂見環保的訴求能被行業內所重視。
而身為中國皮革協會的一員,施榮川也不吝分享東紅的成功經驗。他指出,在中國皮革協會1,000多家會員中,其中仍有部分大陸國內廠的環保標準不達標,因此,東紅每年也會透過協會的平台,分享來自台灣的環保經驗,並與協會內的專家、學者不定期進行觀念交流和合作,提昇東紅的環保意識。
施榮川認為,一家工廠的成立,如果環保不規範,政府不讓你做、當地的老百姓不讓你做、品牌商不讓你做,你怎麼會有生意? 「現在無論到世界任何國家投資,我認為企業的環保意識一定要改善。」
現在回過頭看東紅25年在大陸投資的經驗,當初對環保的堅持,如今看來完全正確且成果豐碩。
施榮川指出,20多年來,在大陸經營皮革的台商企業,已從最高峰的60多家,銳減至目前的10多家,當中很大的關鍵因素,在於多數台商早期赴大陸投資,只重視眼前企業的獲利表現,在環保制度上不規範,忽略了最重要的環境治理,一旦當地政府提高環保要求,又碰上全球經濟不振,很多企業短期內在軟硬體條件都無法跟上,不符合時代需求,最終只好落寞退場。
施榮川強調,重視環保不只是高科技產業的專利,傳統產業更要快速跟上,建立一套可永綠發展的經營管理模式,使企業得以在當地永續發展,肩負起企業社會責任。
無歧視性管理 有效降低勞工流動率
另一方面,東紅很早就開始進行全球化布局,施榮川表示,目前東紅除了廣東東莞與廣西北海兩個生產基地,2004年又前進越南設廠,2011年則又設立了印尼工廠,未來更不排除前進印度。
施榮川表示,如果要說東紅的經營理念,另一塊就是不管今天生產基地設在中國大陸或越南還是印尼,必須扣緊「善待員工、善待人權、善待環境」的理念,「不能覺得自己是MIT(Made in Taiwan)就高高在上。」
施榮川指出,東紅1990年到大陸設廠時,在他的堅持下,全面採取「無歧視」原則,並推廣「台灣經驗」─主張員工吃飯、住宿免費,甚至每到農曆春節時,公司還自掏腰包,提供農民工返鄉過年的車資。
除了硬體設備與生活上做到「無歧視」,施榮川指出,東紅早在當地政府強制要求外資工廠繳納「五險一金」(指大陸用人單位給予勞動者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前,即全數依法繳納,且在大陸一般意外保險還不盛行前,很早就為員工投保意外險,對員工福利的維護,東紅走在很前面。
施榮川自豪地說,東紅的「無歧視」原則推廣25年來,造就了工廠穩定的勞動人力績效,許多員工平均年資都超過15年,近幾年的流動率更不到2.5%。他表示,「善待員工其實就是一家工廠得以生存下來的動力,沒有工人幫你忙,頭家(老闆)自己也沒辦法。」
施榮川認為,雖然各行各業面臨的難題不同,但「善待員工」、「無歧視」的理念,也是他一直很希望推廣給台商朋友的。
施榮川強調,「我不想批評別人的作法,但我認為工廠經營想要成功,一定要尋求比較善待員工的優惠政策,不能想我是台灣人、你是大陸人,就採取差別化的勞動條件,事實上不管是對哪裡的民族都該一致,我認為這樣的作法才會成功。」
目前,東紅也將在大陸廠推行的「無歧視」原則推廣至越南與印尼。施榮川說,「這是我們一向的主張,因為企業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可能跟你的經營策略、跟你的產品,或者跟你提供的服務有關,但無論如何,絕對不要疏忽了人力資源的重要。」
施榮川說,他到中國大陸發展25年,以前誰也不會想到東紅在北海的基地會變成這麼大。他認為,目前全球的生產重心仍在亞洲,不管面對當地政府怎樣的優惠,企業的永續經營就像挖井,花了那麼多的心思和力氣去挖一口井,井裡像是永遠都裝不滿水,卻也永遠都有源源不斷的水可以喝,因此,企業經營不能看一時的盈利,更要考慮我們的子孫後代。
實事求是才能站得住腳
另一方面,施榮川指出,由於目前企業投資多數是到開發中國家,必然面臨「人治」大於「法治」的現象,他以自身經驗來表示,實事求是、務實掌控經營企業,才能到全世界都站得住腳。
「說真的,大陸早期法律還不是很完備,但每一個國家都會慢慢開發,逐漸從『人治』走上『法治』。」施榮川表示,過去這條路台灣走了快60年,因此,無論到中國大陸投資,到東南亞或亞洲其他國家投資也好,「不能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就想混、想來騙,一定要實事求是。」
施榮川強調,儘管現在全世界都在爭取中國大陸的市場,但30年以後的世界不是只有大陸,「品質是每個產業自己要維護、要去做的,這跟到哪個地方投資沒有關係。」
- Apr 22 Wed 2015 12:18
1991年到中國大陸創業至今,經過20多年的努力,位於廣西北海的東紅製革集團(下稱「東紅」),已成為全球二層牛皮生產量和銷售量排名第一的企業,每月牛皮產量1,500萬呎,可製作全球2,000多萬雙鞋,董事長施榮川認為,實事求是的符合當地法規,且善待員工力行「無歧視」原則,才是企業長久經營的不二法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