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zdqLiomfkduYOLe_rmGBA  

水與電係民生最根本問題,可說牽一髮動全身,影響至鉅。然而台灣卻因各種不同因素,此刻起將面對這種雙重考驗。如不能未雨綢繆,非僅將立即面臨限水命運,電費也將因核一核二核三如期除役,可能高漲一倍以上。屆時不僅民生負擔沉重,經濟發展也要受到阻滯。

 

成大校長,也係國內有名水利專家黃煌煇最近便點出問題核心,他說「台灣的年降雨率世界排名第二,卻名列最缺水國家第十八名。地形陡峭,水留不住,只有靠水庫。」正由於此種地形特性,台灣自日據時期已廣建水庫,政府遷台後著力更深,迄今全省大小水庫在四十座以上。根據水利署資料,全台卅三座重要水庫,有十六座淤積超過三成。最嚴重的鹿寮溪水庫淤積七成,尖山埤竟達八成,幾乎失掉原有功能。白河水庫因淤積六成,蓄水量不足,於上月一度停供用水,使灌溉區內數千農民被迫休耕。

 

一般而言,水庫興建之初,均具有灌溉、防洪、發電等功能。如今大部分水庫因淤積問題,早已失掉發電甚至防洪功能,再因乾旱不雨停供灌溉,猶如中風癱瘓,水庫可說作用全失。水庫喪失正常功能,已使限水或停水成為必要之惡。若因處理不慎,水庫可能引來災害,更要事先防範。因為「淺碟化」結果,水庫能蓄容的水量,已經遠低於當初設計,乾旱時固然無水可蓄,一旦遇到暴雨水量很容易超越警戒線,必須採取洩洪措施,此時下游若也鬧洪災,則不啻造成雙重災害。

 

水庫淤積最直接處理方式當然是清淤,但清淤談何容易?不僅曠日廢時,經費更是龐大,非單一水利單位所能負擔。一位專家曾估計過,以石門水庫為例,若要清淤至初建狀況,必須動員龐大人力物力,以每天二千輛卡車計算,將窮十年時間方能見效。看到這一數字,可知清淤困難程度,但今日不做只會使問題更惡化,終至無水庫可用。因此中央與地方應一起來,多做少做總比不做好,清淤雖不能迅速底於成,卻必定不會增加其危險性。水庫淤積當然係上游水土保持不佳造成,因此在清淤外,更要做好上方造林防砂工作,不除根本禍源,又如何使水庫延年益壽?

 

在環保意識抬頭,加上日本福島核電廠危機,政府將不再建核電廠,並將按計畫於民國一百零八年使核一廠除役、核二廠於一百十二年、核三廠於一百十四年分別退出供電行列。我們固然贊成環保目標,更要有核子災變的危機感,但民生與環保如何兼顧卻是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根據台電內部人士評估:「核電廠一旦除役電價必漲一倍」。不要說人民屆時是否能接受此一沉重負擔,經濟發展也必大打折扣。目前談到的替代方案,例如水力、風力、太陽能發電等。雖然符合節能減碳目標,不過水力發電因受地形影響不易大幅提升,風力發電成本過高,太陽能尚在發展階段,仍有成本與普及問題。

 

基於以上分析,政府與有關人士應自此刻起嚴肅面對缺水缺電問題-水庫清淤不能再拖,核電廠除役成熟替代方案何在?都要拿出對策。高懸理想容易,面對現實有時更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