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0089398336  

我在台北出生長大,大學學的是統計,在石油公司工作;年輕時愛玩球類運動,不喜歡跑步和騎車;彈過一陣吉他,畢業就丟了;唸書時作文成績還可以,沒了作文課後就沒寫過一篇完整文章;工作常出差,但對旅行興趣缺缺。

離開職場十年來,未曾住過台北;經營部落格,出版六本和統計或石油都無關的書;一年花好幾個月旅行;每週固定跑步和騎車,年過半百騎腳踏車環台,跑完全程馬拉松;考上街頭藝人執照後,過去三年每週在愛河邊自彈自唱。

我不想說人的潛力無限,因為的確有限,否則我早成大文豪或周杰倫了,重點是,多數人的潛力根本沒有被發揮出來,沒發揮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會做什麽,不知道是因為嘗試不夠,嘗試不夠是因為動力不足。年輕時唸書只為日後找「好」工作,進入社會汲汲營營,轉眼幾十年,早失去嘗試的熱情和勇氣。

看過電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嗎?其中有段情節敘述犯人在監獄蹲久了,被環境「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放出來無法適應外界,於是自殺。一般人在凡事講求功利的社會大染缸浸淫久了,很容易不知不覺間被它「體制化」。

有些人懂得在忙碌工作之餘,從事有益身心的活動,但多數人生活缺乏學習成長,嘗試新奇,原因正是由於無法從慣性的功利思維中自拔。譬如愛畫畫的因為不能開畫展而不畫,愛玩樂器的怕玩得不好被人笑而不玩,碰上週末假期寧願吃大餐或睡懶覺,也不願費力氣「玩」出自己。

這幾年有幾位和我年齡相仿的朋友陸續退休,問他們下一步打算,經濟條件早已超過溫飽線的他們,有人打算換一家公司做類似工作,或做兼職顧問,或繼續幫老東家忙,也有人打算到對岸去炒房地產,或潛心研究股票市場,只有極少數提到想發展自己的興趣嗜

不是說做那些不好,馬斯洛需求理論說人活在世最終要實現自我,如果從事的職業能完全發揮所長,那麼即使被迫退休也應該用各種方式延續之前的工作。但如果發現自己退休後仍以金錢為考量事物的主要標準,最好再想想,沒人嫌錢太多,但人生都已經走到這個階段,還不努力做自己,要等到何時?

專家說快樂有兩種,一種是和感官享受相關的愉快(pleasure),例如吃頓大餐,睡場好覺等。另一種叫喜悅(joy),是當全身心投入某項有學習成長特性的活動時,所產生廢寢忘食的精神狀態。講得白話點,愉快就是小確幸,喜悅就是從事興趣嗜好,人要快樂過活,兩者缺一不可。

在職場打拼的人,能夠偶爾享受點小確幸就謝天謝地了,還要在忙碌之餘培養興趣嗜好,從事和職業不相關的「工作」,確實有點強人所難。退休最大優勢,正是提供人們享受「喜悅」的時間和自由,但明明有此優勢而不利用,卻也是台灣退休族犯的最大毛病,和快樂生活的主要障礙。

或許有人會說以前的人都是這樣過的啊,有什麽問題?問題在於現在人的平均壽命遠高於過去,以前退休後生命所剩無幾,現在還有幾十年可活,即使從頭開始學習一門技藝都有足夠時間成為專家。可惜的是,社會中多數年輕人不為日後樂活打基礎,年長後自然生活缺乏喜悅,既然如此,說難聽點,何必活那麼久?

自我實現的前提必定是終身學習,終身工作,我們的傳統觀念卻是長壽是福,孝敬長輩就要盡量不讓長輩辛勤勞動,吃好穿好,享受「清福」,社會普遍也將退休人士視為負擔,而不是資源。這點銀髮族必須自立自強,年輕人不懂是因為他們還沒到那個階段,不要因為成全他們的「孝順」,而放棄自己的人生。

人活在世就要追求快樂,快樂不在外人的眼光當中,而在自己的心裡,找到自己愛做,會做,做了有意義的事,不計回報,不管毀譽,一頭栽進去,才能成就平靜喜樂,無怨無悔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