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台灣,洗腎人口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慢性腎衰竭高居健保署「2014年健保醫療費用花費前二十大疾病」第一位,慢性腎臟病(包括: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更是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十位。年紀超過65歲以上,有家族腎臟病病史,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或蛋白尿等慢性病病人,是容易罹患腎臟疾病的高危險族群。錯誤的用藥觀念更要注意,比方說愛逛醫院拿藥,本身有慢性病但拒絕正統醫療,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或濫用止痛藥品,都可能導致腎臟出現問題,走向終身洗腎之路。
腎臟俗稱腰子,位於後腰部脊椎兩側,左高右低,形似蠶豆,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包括了腎絲球及腎小管。當身體中的血液經過腎臟時,腎元會過濾新陳代謝後產生的水分、電解質及尿酸等有毒廢物,成為尿液。腎臟除了製造尿液機能外,另外還能製造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活化維他命D3以穩定血中鈣磷平衡,維持骨骼正常生長,生成腎素及血管張力素來調整血壓。
腎臟衰竭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因某種突發因素或疾病,如休克、嚴重細菌感染、急性腎絲球腎炎或尿路阻塞等,使腎臟突然失去功能,稱為急性腎衰竭,經過治療多半可恢復。當腎臟受損超過三個月,導致其結構或功能無法恢復正常,稱為慢性腎衰竭,初期往往無症狀,當器官受損七成以上,才會出現如:泡沫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夜尿、多尿、貧血等警示徵候,因腎臟結構或功能已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無法恢復正常,發現往往為時已晚,甚至要進行透析或換腎治療,因此必須長期追蹤,以控制腎功能穩定,避免加速惡化。
「我的小便有泡泡,該不會是得了腎臟病吧?!」,腎臟是排除蛋白質代謝產物的主要器官,飲食中攝取較多蛋白質,或是少喝水的人,尿液濃縮導致尿素增加,小便也容易出現泡泡,如果泡泡濃到化不開,建議可就診腎臟科了解原因,若為蛋白尿才能及早治療。許多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或痛風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其實並不然,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都會造成腎臟血管損傷,配合醫囑,正確服用慢性病藥物才是根本之道。
血管收縮素轉化?抑制劑(ACEIs)與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兩類降血壓藥,可用於治療腎病高血壓合併蛋白尿的病人,懷孕婦女或腎動脈狹窄/硬化的病人則不建議使用。另外本院尚有Dipyridamole (SolantinR,所雷帝糖衣錠)與Pentoxifylline(CeretalR,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兩種末梢血管循環障礙治療藥物,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用來改善蛋白尿,此類藥可能會造成如嘔心等腸胃不適的問題,可與食物併服。
口服磷酸鹽結合藥品適用於腎臟病合併高磷血症之病人,體內磷離子過高可能出現皮膚發癢、骨頭疼痛等症狀,這是因為高血磷刺激副甲狀腺分泌副甲狀腺素。進一步刺激骨頭把鈣質及磷釋放出來,最後往往造成血鈣和血磷都偏高的現象,繼而造成血管鈣化及增加死亡率。可藉由磷酸鹽結合藥物與食物中的磷酸鹽結合以降低磷的吸收,例如: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服用時最好能與食物併服,並以咀嚼或磨粉方式增加接觸表面積,提升降磷效果,本類藥品可能出現便秘、噁心嘔吐或脹氣等副作用;另外也可使用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但長期服用可能會造成鋁中毒,產生認知功能障礙,鋁骨病變等。
碳酸鑭(Lanthanum carbonate, FosrenolR)或磷減樂(Sevelamer carbonate, RenvelaR)屬非鈣非鋁的磷酸鹽結合劑,比較不會造成高血鈣或鋁中毒,可經醫師評估於需要時自費使用。 當病人出現低鈣血症時,可能產生心律不整、抽搐、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此時就需補鈣,或輔助給予活性維生素D,但需小心高血鈣、皮膚炎等副作用。
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可治療因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引起之貧血,由於慢性腎臟病後期造血機能退化,容易有貧血的症狀,因此會依病人的血色素及血比容定期於靜脈或皮下注射EPO或口服補充鐵劑,將血色素控制在目標值11-12 g/dL左右。EPO最常見的副作用為血壓升高,也可能產生骨骼關節疼痛和畏冷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而鐵劑則可能出現便秘、黑便、噁心等副作用。
對於血脂過高的腎臟病病人,使用斯坦丁類(Statins)藥物降血脂,可減緩腎絲球過濾率(GFR)退化的速度及降低蛋白尿,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死亡率。服藥期間需小心是否有肌肉酸痛(橫紋肌溶解)和肝功能上升的不良反應。至於尿酸過高也與腎衰竭息息相關,降低尿酸除改善痛風外,也有助於改善腎功能,臨床上常見的降尿酸藥物有Allopurinol 、Febuxostat及Benzbromarone。平時也需注意避免高嘌呤類、海鮮類食物和限制酒精的攝取。
台灣洗腎人口至今已超過七萬多人,可見慢性腎臟病影響國人的健康甚大。過去罹患腎臟疾病的病友常常因出現併發症才就醫,若能每年定期作身體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應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進展,與它和平共存。
腎臟俗稱腰子,位於後腰部脊椎兩側,左高右低,形似蠶豆,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包括了腎絲球及腎小管。當身體中的血液經過腎臟時,腎元會過濾新陳代謝後產生的水分、電解質及尿酸等有毒廢物,成為尿液。腎臟除了製造尿液機能外,另外還能製造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活化維他命D3以穩定血中鈣磷平衡,維持骨骼正常生長,生成腎素及血管張力素來調整血壓。
腎臟衰竭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因某種突發因素或疾病,如休克、嚴重細菌感染、急性腎絲球腎炎或尿路阻塞等,使腎臟突然失去功能,稱為急性腎衰竭,經過治療多半可恢復。當腎臟受損超過三個月,導致其結構或功能無法恢復正常,稱為慢性腎衰竭,初期往往無症狀,當器官受損七成以上,才會出現如:泡沫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夜尿、多尿、貧血等警示徵候,因腎臟結構或功能已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無法恢復正常,發現往往為時已晚,甚至要進行透析或換腎治療,因此必須長期追蹤,以控制腎功能穩定,避免加速惡化。
「我的小便有泡泡,該不會是得了腎臟病吧?!」,腎臟是排除蛋白質代謝產物的主要器官,飲食中攝取較多蛋白質,或是少喝水的人,尿液濃縮導致尿素增加,小便也容易出現泡泡,如果泡泡濃到化不開,建議可就診腎臟科了解原因,若為蛋白尿才能及早治療。許多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或痛風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其實並不然,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都會造成腎臟血管損傷,配合醫囑,正確服用慢性病藥物才是根本之道。
血管收縮素轉化?抑制劑(ACEIs)與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兩類降血壓藥,可用於治療腎病高血壓合併蛋白尿的病人,懷孕婦女或腎動脈狹窄/硬化的病人則不建議使用。另外本院尚有Dipyridamole (SolantinR,所雷帝糖衣錠)與Pentoxifylline(CeretalR,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兩種末梢血管循環障礙治療藥物,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用來改善蛋白尿,此類藥可能會造成如嘔心等腸胃不適的問題,可與食物併服。
口服磷酸鹽結合藥品適用於腎臟病合併高磷血症之病人,體內磷離子過高可能出現皮膚發癢、骨頭疼痛等症狀,這是因為高血磷刺激副甲狀腺分泌副甲狀腺素。進一步刺激骨頭把鈣質及磷釋放出來,最後往往造成血鈣和血磷都偏高的現象,繼而造成血管鈣化及增加死亡率。可藉由磷酸鹽結合藥物與食物中的磷酸鹽結合以降低磷的吸收,例如: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服用時最好能與食物併服,並以咀嚼或磨粉方式增加接觸表面積,提升降磷效果,本類藥品可能出現便秘、噁心嘔吐或脹氣等副作用;另外也可使用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但長期服用可能會造成鋁中毒,產生認知功能障礙,鋁骨病變等。
碳酸鑭(Lanthanum carbonate, FosrenolR)或磷減樂(Sevelamer carbonate, RenvelaR)屬非鈣非鋁的磷酸鹽結合劑,比較不會造成高血鈣或鋁中毒,可經醫師評估於需要時自費使用。 當病人出現低鈣血症時,可能產生心律不整、抽搐、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此時就需補鈣,或輔助給予活性維生素D,但需小心高血鈣、皮膚炎等副作用。
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可治療因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引起之貧血,由於慢性腎臟病後期造血機能退化,容易有貧血的症狀,因此會依病人的血色素及血比容定期於靜脈或皮下注射EPO或口服補充鐵劑,將血色素控制在目標值11-12 g/dL左右。EPO最常見的副作用為血壓升高,也可能產生骨骼關節疼痛和畏冷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而鐵劑則可能出現便秘、黑便、噁心等副作用。
對於血脂過高的腎臟病病人,使用斯坦丁類(Statins)藥物降血脂,可減緩腎絲球過濾率(GFR)退化的速度及降低蛋白尿,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死亡率。服藥期間需小心是否有肌肉酸痛(橫紋肌溶解)和肝功能上升的不良反應。至於尿酸過高也與腎衰竭息息相關,降低尿酸除改善痛風外,也有助於改善腎功能,臨床上常見的降尿酸藥物有Allopurinol 、Febuxostat及Benzbromarone。平時也需注意避免高嘌呤類、海鮮類食物和限制酒精的攝取。
台灣洗腎人口至今已超過七萬多人,可見慢性腎臟病影響國人的健康甚大。過去罹患腎臟疾病的病友常常因出現併發症才就醫,若能每年定期作身體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應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進展,與它和平共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