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顆心不時「小鹿亂撞」,可不是什麼好預兆!一名53歲的熟男,己經好一陣子,不時發生短暫、間間歇性的心律不整,心跳忽快忽慢,休息一會兒又沒事,自認為沒有什麼大礙的他,未積極治療,沒想到,日前突然感到手腳無力,緊急送醫竟已單側中風,所幸發現算早挽回一命,不過人還在住院治療恢復中。

心房顫動(AF)是造成中風眾多原因當中,最危險的單一因子!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超過一般人5倍以上。

這是因為,心房顫動會導致心臟不正常跳動,心跳忽快忽慢,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留滯在心房內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及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腦中風或是肢體動脈栓塞。

另一名80歲的王奶奶,最近同樣感到心跳忽快忽慢,心悸、胸悶,容易疲倦,家人覺得不對勁,陪同就醫,診斷出罹患了心房顫動,醫師千叮嚀萬囑咐必須長期服藥以免中風,但王奶奶卻自認病情不嚴重,在家休養就好,2、3個星期後,突然覺得頭暈、意識不清,被救護車緊急送急診,已不幸中風。

在台灣,心房顫動患者約有23萬人,但臨床觀察,約有3至4成患者從未就醫,主要原因在於心房顫動症狀為心跳不規則、心悸、疲倦或虛弱、頭昏、眩暈或昏厥、胸痛、胸悶或呼吸困難、呼吸短促等,常與心衰竭、心肌梗塞、氣喘、低血糖或貧血等相混淆,不容易被發現。

動脈、靜脈血栓像是隱形的殺手,危險性遠超過一般人所能想像,凝血系統失衡形成的血栓血塊,可以造成靜脈或動脈血流的阻斷,並可能從血管壁脫落,隨血流卡在肺臟或其他重要的器官的動脈中,造成致命的危機,引發靜脈血栓栓塞、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甚至是急性冠心症等。

治療血栓,目前以抗凝血藥物為主,以心房顫動患者為例,使用傳統抗凝血藥Warfarin約可減少6成缺血性中風的機率,但容易與其他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 用,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大出血,臨床上許多醫師會改處方阿斯匹靈,雖可預防中風,但因作用機轉不同,預防心房顫動所引起的中風、血栓的效果,僅有1至2成。

深層靜脈栓塞的治療更複雜,傳統需住院5至7天,接受注射及傳統抗凝血藥Warfarin兩階段治療,不少醫師因擔心出血風險,用藥較為保守,導致使用劑量不足或療程不夠,往往無法達到治療目標。

不過,目前國內已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單一藥物療法,作用快速,不必住院,不需反覆調整劑量,加上較不易與藥物、食物產生交互作用,降低了出血風險,除了深層靜脈栓塞治療初期21天內,每天須早晚用藥一次之外,預防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與下肢重大骨科手術後的靜脈血栓栓塞,只須一天一次,臨床發現,病患較能維持服藥順從性與持續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