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因人而異,臨床上患者對藥物的反應,多數與基因有關,北醫大腸直腸癌團隊,日前透過基因定序檢測,針對成功治療的晚期大腸癌患者,進行回溯性分析,證實當初針對基因選擇用藥,確實有治療效果。目前與大腸癌治療有關的基因有十到二十個,未來患者可透過基因定序分析,找到適合的方式對症下藥,減少治療上的錯誤嘗試。(陳奕華報導)
五十五歲的沈先生是一名肝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四期患者,原本被宣告最多活十八個月,到北醫治療後,先以標靶治療讓腫瘤縮小,然後開刀切除,再搭配化學治療,六個月後檢查,腫瘤已經完全不見,後續追蹤情況都穩定沒有轉移復發,存活已經超過五年,另一名肺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陳先生,兩年前藉由標靶加上化療,縮小腫瘤之後再以放射治療,最後檢查也完全看不到腫瘤。醫療團隊透過基因檢測對患者進行回溯性分析,驗證當初使用的治療組合,對患者的基因確實有效。
北醫大腸直腸癌團隊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指出,過去醫療團隊憑經驗給藥,效果不好就換藥,未來面對這類患者,可透過基因檢測去找到適合不同患者的用藥方式,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病人原本就有機會開刀,但是腫瘤過大,要開很難開,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效,腫瘤消了,他就有機會開刀,病人有機會開乾淨,他就有機會長期存活,那未來有這個基因定序的好處,這就讓我們猜得準確度上面會提高。」
醫師指出,五年前大腸癌晚期合併轉移的患者,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現階段以標靶加化療的方式,等待腫瘤縮小之後再開刀治療,已經普遍運用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五年存活率也提到超過三成。其中關鍵之一在於選擇具療效藥物,讓腫瘤變小,醫師表示,目前發現與大腸癌治療療效有關的基因約十到二十個,透過基因定序,選擇較有療效藥物,可望幫助患者腫瘤縮小進入手術治療,或是部分無法開刀的患者,透過腫瘤縮小延長存活時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