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942372852.jpg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天文學家Samir Salim等人在古老的大質量星系周圍發現神秘而巨大的紫外氣體環,這些氣體環中的氣體質量多達銀河系總質量的數倍,而且會將氣體注入星系中,像是青春之泉一樣,讓這些原本已走下坡的老星系又開始有能力製造新恆星,顯示星系的演化並非一出生就注定要直接向死亡挺進。

 

Salim等人利用美國航太總署(NASA)星系演化探測衛星(GALEX)和哈柏太空望遠鏡(HST)進行觀測。GALEX以紫外波段搜巡天區,結果發現約30個橢圓狀(elliptical)和透鏡狀(lens-shaped)的早型星系(early-type galaxies)有異常強烈的紫外輻射,但這些星系卻都沒有明顯的恆星形成景象。

 

緊接著再利用HST仔細觀測這些早型星系,結果發現其中四分之三的星系,在紫外光波段下,都有個巨大的的氣體環,有些寬達25萬光年,有些星系的紫外氣體環甚至還具有螺旋狀的特徵。

 

天文學家通常根據星系所發出的可見光波段的星光顏色來判別星系的大致年齡。例如,年輕而有活力的星系大都因富含大質量新生恆星而呈現藍色;衰老的星系則因老恆星較多而使星系整體顏色偏紅。

 

從GALEX和HST觀測到的顏色判斷,Salim等人研究的這些星系年齡大約在100億年左右。不過,恆星與星系所發出的不是只有可見光,還有紫外光等;在不同波段下觀看星系,結果可能大不相同。有些星系的紫外光可能來自之前恆星大量形成階段的殘餘;但Salim等人認為絕大部分的星系應該會在紫外氣體環的幫助下,恢復製造新恆星的工作。

 

然而,這些巨大得紫外氣體環究竟從何而來?究竟為何會變成環狀?這些問題尚未得到解答。有天文學家認為可能是併吞富含氣體的小星系所致;但質疑者認為若要造成這樣的環圈景象,小星系必須直接撞進大星系核心,然而這樣的機會一定不會太多。

 

除此之外,有天文學家認為這個氣體環很可能是逐漸從星系周邊的星系際介質中逐漸「萃取」,這些被萃取出的氣體逐漸聚集在星系周圍而形成環狀,尤其是棒旋星系最可能發生這樣的狀況。Salim等人希望未來能在這些擁有紫外氣體圈的星系中尋找棒狀結構或過往星系中恆星演化殘餘的跡象,以便確認這些氣體環的來源,以及它對星系回春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