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B1BE2DEB9C8   

 

  近幾年來,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愈來愈高,目前已是台灣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較常見的危險因子有:

不讓大腸直腸癌上身?8危險因子要注意不讓大腸直腸癌上身?8危險因子要注意

年齡:大於50歲後,罹患的機率顯著上升。


家族史:若有大腸直腸癌的家族史,較容易罹患。


體重過重的患者罹患的機會較高。


油炸食品、加工肉品、紅肉(牛、羊、豬等)、低纖高脂的飲食習慣皆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


運動較少的人罹癌機會較高。


第二型糖尿病。


抽菸。


飲酒過量。



罹患大腸直腸癌會出現哪些症狀?

大腸直腸癌經常由息肉轉變而來。這些小顆息肉原本是良性的,但是隨著時間會慢慢長大並轉變成癌症。大腸直腸癌會從黏膜開始往外侵犯,漸漸穿過腸壁。癌細胞會隨著淋巴循環進入淋巴結,也會隨著血流轉移到肝臟、肺臟、腦部等地方。

不讓大腸直腸癌上身?8危險因子要注意不讓大腸直腸癌上身?8危險因子要注意

小顆息肉與早期大腸直腸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必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才有辦法發現。腫瘤變大後,患者可能出現血便、貧血、腹痛、虛弱、體重減輕等症狀。大腸直腸癌可能腸道阻塞,而導致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祕。

息肉或早期大腸直腸癌經常有少量出血,因為出血量不多,肉眼往往無法察覺,需要靠糞便潛血反應來檢查。許多國家都使用糞便潛血反應進行大規模篩檢。

不讓大腸直腸癌上身?8危險因子要注意不讓大腸直腸癌上身?8危險因子要注意

大腸鏡是用一根長長的內視鏡檢查大腸和直腸,必要時可以做切片或切除息肉。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的好工具,不過檢查前需要服用瀉劑將大腸內的糞便清乾淨,才能徹底看清楚。一般而言,醫師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對於有危險因子的民眾,會建議提早接受檢查。

如何治療大腸直腸癌?

發現大腸直腸癌之後,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身體狀況、腫瘤位置、轉移與否來制定治療計畫。如果狀況許可,大多會建議先以手術切除腫瘤及部分腸道。術後病理科醫師會詳細檢查取下的腫瘤、淋巴結,確定癌症分期。接著便能根據病理報告,選擇搭配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標靶治療。只要按部就班接受治療,早期大腸直腸癌的5年存活率會在9成左右。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

調整飲食習慣、控制體重、戒菸、避免酗酒、多運動,皆可降低罹患的風險。不過最好的方法還是定期檢查,因為早期癌症完全沒有症狀,很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由於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成,只要趁早發現息肉並將它摘除便能避免。有大腸息肉病史的人很容易再度長出息肉,定期追蹤是預防的最好方法。

癌胚抗原(CEA)是與大腸直腸癌相關的腫瘤指數,然而僅能當作治療後的追蹤工具,不能用來篩檢大腸直腸癌。因為肺癌、胰臟癌、卵巢癌等多種癌症都可能讓癌胚抗原指數上升,抽菸、消化性潰瘍、肝膿瘍也會讓癌胚抗原升高。單純抽血檢驗癌胚抗原不能用來確定診斷或排除大腸直腸癌的可能。

【小志志醫師的叮嚀】:

很多人聽到大腸直腸癌手術便會聯想到人工肛門,這是錯誤的想法。其實多數患者並不需要人工肛門,或僅需要暫時性人工肛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