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爪龍為中國皇帝的標誌,在封建社會中規定只能由皇帝使用。而其他皇室人員以及地方需要用到龍形的時候,只能使用「四爪龍」,服飾稱為蟒袍,不稱龍袍。
中國龍並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中國歷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一、夔龍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風並逢,產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並逢夔龍夔螭夔風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沿用,並將夔龍夔螭綜合為一種新形態,此時一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很早,最早見於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三、黃龍期
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於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回歸期
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係,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製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