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啷噹 你該做什麼?

過去是「三十而立」,但現代年輕人普遍學歷高,進入職場年齡愈來愈晚,成熟獨立的年齡也往後遞延,不少人年近30歲,但心態和生活型態卻還像個青少年。

美商宏智國際台灣區總經理葉庭君觀察,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對未來沒有「方向感」,不清楚自己未來職涯的方向,也不太思考自己現在該做些什麼,才可以讓自己有更美好的未來。

究竟在進入職場頭5年的關鍵時間,該做「對」哪些事情,才能讓30歲以後的人生躋身「勝部」呢?

1人生想遠一點,從未來回推現在

做任何規劃至少要有個目標,把眼光放大、拉遠,先設定人生目標,知道自己想成為哪一種人、過哪一種生活後,再往回推,現在要做哪些準備、做什麼事情。

三商行人資長廖哲鉅認為,「歷練要趁年輕,」愈早展開豐富的歷練,就愈能及早發現人生方向。大學念政治系時,廖哲鉅曾擺地攤、當游泳教練、在救國團招募營隊服務人員,拚命打工存錢,為的是要出國念MBA。救國團的那段經驗,讓他很早就確立未來要朝人資領域發展。

廖哲鉅很有危機意識,總是在想如何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找第一份工作時,他設定要進高科技上市公司,「就像進名校、找名師,進入大型企業,對未來絕對有所助益。」後來他從光寶的招募任用管理師做起,一路晉升為人資高階主管。

廖哲鉅說「人生要想得遠一點,」他很早就描繪出人生的藍圖:45歲要做到某個位子,重點不在於「位子」,而是專業的境界。人資包含招募任用、薪酬、學習發展等專業,即使在人資領域已有18年,廖哲鉅還是覺得「時間好短,學都學不完。」

2苦與樂:「苦瓜排骨湯」哲學

20啷噹正是人生體力、衝勁最顛峰的時候,寧可吃點苦磨練自己,不要過得太安逸。「沒有吃過苦,怎麼可能成功?」廖哲鉅說,曾經是區運游泳選手的他,年輕時受過嚴格的體能訓練,因此比一般人更能吃苦,耐力及毅力絕佳。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有一套「苦瓜排骨湯」人生哲學,苦瓜代表的是每個人的工作責任與壓力,排骨則是生活與家庭樂趣,在不同的年紀,兩者搭配的比例應不同,30歲時的苦瓜排骨湯比例是7:3(苦7分樂3分);40歲時比例為6:4;50歲時為5:5。

「年輕時最不缺的就是體力,前面苦一點、多累積一些,你的人生才能有選擇,不會老來還為生活所苦。」葉庭君表示,有些年輕人成天關心吃喝玩樂、討論如何打扮自己,她覺得非常可惜,「娛樂比例應該降低一些,多想想如何充實自己、展現出績效,讓自己出類拔萃。」

30歲前是人生的黃金時間,葉庭君很慶幸自己年輕時肯吃苦,1年當別人的3年用,換來日後快速的升遷。

「挑」工作與「等」工作的迷思

不少年輕人有錯誤的迷思,以為做routine(瑣碎重複)的工作是低就、浪費生命。事實上,能力和經驗不可能一次到位,必須從做中一步步累積。

工作無好壞 由你賦予意義

美商宏智國際亞太區資深顧問朱敏杰觀察,年輕人愛「挑」工作,只想做好玩有趣的工作,不是嫌routine的工作「含金量」太低、沒有專業價值;就是嫌做業務不好玩,還要向人低聲下氣。

「工作本身是中立的,是不是好工作、或者是有沒有價值,是你賦予它意義!」朱敏杰表示。

葉庭君認為,多數人只看表面,不瞭解工作的本質,也鮮少從長遠角度來看工作。以業務職為例,不僅可以學溝通談判,客戶關係更是一門學問,不少總經理都是業務出身,只有實際去做,你才能領略工作「好玩」的地方!

葉庭君初入職場時,在影音租賃連鎖店百視達擔任訓練專員,當時百視達剛進軍台灣,一年要開30幾家店,葉庭君從編纂、翻譯教材,到影印、訂便當、上課做訓練,通通一手包辦。她沒有嫌影印工作低下,反而不停地想,怎麼印才會最快、最有效率,卡紙時還可以自己簡易維修,不用等廠商來。

心態決定了成長的幅度,如果抱著「我才領多少薪水,幹嘛做那麼多事?」的心態,就喪失了鍛鍊成長的大好機會。

即使是再初階基層的工作都有其價值。廖哲鉅從國外回來做招募工作時,也是從拆信封、剪貼履歷開始做起,「體驗後你會開始思索,這就是工作的價值所在。」

不踏出第一步 永遠等不到理想工作

除了「挑」工作,「等」工作也是職涯初期很常見的狀況。朱敏杰發現,不少年輕人因為沒有經濟壓力,所以寧可等待理想中的好工作出現,他們總在「等」,等著別人(爸媽或主管)幫他們安排。

問題是,「你不開始的話,永遠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一天!」葉庭君說。

葉庭君踏入職場時,原本是想做薪資福利或招募,但連著2個月找不到工作,迫於現實,只好去做原非她理想中的教育訓練工作。當時她非常沮喪,但一旦去做之後,就做得有模有樣,成為專業達人。

做非理想中的工作,是不是「低就」?葉庭君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從零開始,重點在於,過程當中你累積了什麼。「不妨先求有再求好,遲遲未能開始的話,你就沒辦法累積,人生就會一直停滯在那裡。」

轉職太隨性 拿不出像樣成績

20幾歲換工作太隨性自由,沒有任何計畫或目標,到了30歲時,這樣子的履歷表不僅難看、拿不出手,而且沒有一位新雇主敢雇用你。

葉庭君強調,「能力必須通過『挑戰』來鍛鍊,」沒有幾個月就換工作,不可能經歷工作的完整週期,學習也非常有限,因此最好做滿2年以上,才能夠幫履歷表加分。「再怎麼不喜歡的工作,也要想辦法找出喜歡的地方。」

廖哲鉅看一個年輕人是否具備潛力,會從「過去是否有具體的成就,有哪些經驗例子可以分享」來觀察,例如完成過哪些專案、拿下哪些客戶或標案、建立什麼新制度等,讓主管相信他擁有「複製」成功的能力。

職場頭5年太頻繁換工作,沒有留下任何具體成績,會讓你離好工作愈來愈遠,最後很可能落得在基層不停打轉的窘境。

2254496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