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步調快速,許多人因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及心理、生活壓力等原因,導致體內自律神經失調,而造成大腸蠕動不順等異常狀況,即為大腸激躁症。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胡光濬醫師表示,大腸激躁症一般是因腸道之功能異常所表現出與排便相關之症候群。腸躁症病患腸壁內的神經纖維末梢因比較敏感,故一些平常不會引起感覺的腸道物,卻會造成其腹脹、疼痛或強烈的排便感。
胡光濬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腸道構造雖是正常,但蠕動功能則有變異,因此會出現幾種不同症狀的組合,主要會出現三種不同的形態,亦即為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而其多與情緒反應有關。臨床表現常有腹痛、腹脹、腹部不適,並伴隨排便異常、排便習慣改變等現象。有時患者也會有噁心、胸痛、消化不良等胃病徵狀發生。
胡光濬提醒,大腸激躁症為至少3個月的連續或反覆發作超過4分之1日數,而以下5項條件符合2項以上者──排便次數改變、糞便形態改變、排便感覺改變、糞便中帶黏液、腹脹,且未合併血便、黑便、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就應懷疑是否罹患。
胡光濬醫師表示,診斷大腸激躁症必須根據徵狀來判定,並排除其它所有可能引起相似徵狀之疾病,例如感染、發炎、潰瘍、憩室炎和癌症,才能確立其診斷。治療一般會先應用藥物來緩解大腸激躁症之症狀,包括抗痙攣藥、抗憂鬱劑、止瀉藥、止痛藥等藥物及補充纖維質。因抗痙攣藥物能促使腸道的肌肉放鬆和解除痙攣之現象,而抗憂鬱劑則能降低神經的敏感度。
胡光濬指出,服以止瀉藥可減緩食物在腸道中移動的速度,並運用能消除脹氣和消化不良的藥物來減輕腸道不適感,而補充纖維質則可幫助排便且減緩水瀉。
而大腸激躁症一般雖多認定為可能是因生理病變所造成,但心理層面之影響卻不可忽略,如思緒焦慮、生活壓力大、心情緊張時都會使得症狀惡化,故生活態度的輔導在治療大腸激躁症亦有其必要;精神治療能改善患者的症狀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溝通,鬆弛訓練等,甚至肌肉鬆弛法、催眠、生物回饋法等。
胡光濬呼籲,儘管大腸激躁症對生命不具威脅,卻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造成高額的診療花費。由於大腸激躁症之臨床症狀專一性不高且易受到心理及社會等因素影響,但只要經過適當的檢查,就可以盡早找出病灶予以治療,以擺脫其糾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