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airyland.JPG 

 

心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前三名,尤其冬天好發率高,一旦發作常造成猝死。血管構造的完好與健康息息相關,尤其人體主動脈腔璧分為三層,一旦內層出現裂口,主動脈剝離風險將逐漸增加,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病因主要與血壓長期未受控制有關,部分則有其他先天因素。

 

血管病患者常出現心絞痛、劇烈胸背痛、呼吸急促、疲勞、無力、四肢腫脹等症狀,然而等到有症狀時,往往已相當緊急,提早發現血管疾病還是要從規律且適當的健檢著手。

 

當主動脈血管腔壁內層有漏洞,宛如牆壁出現小裂口時,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姜智耀指出,經一定時間的高壓血流滲入,血管壁內外層將如同「撕壁紙」般剝離,很像牆壁出現「壁癌」時,內外漆層繃開,死亡率驚人。若未及時手術,急性主動脈剝離死亡率逾七成;有些患者甚至在送往手術房的過程中,血管破裂大出血而往生。

 

姜智耀表示,主動脈腔壁分為內、中,外三層,當主動脈腔壁內層出現裂口,高壓血流沖到中層,隨著其結構弱化,使動脈內外層分離,即是主動脈剝離。為了保持血液正常輸送,主動脈腔壁平常是堅韌且具彈性的結構。當發生主動脈剝離症時,通常是腔壁內層出現裂口,主動脈內的高壓血流進入退化腔壁之中層,並沿著腔壁中層前進,使腔壁內層與腔壁外層分離,主動脈腔壁結構因而變的脆弱。

 

醫師解釋,主動脈腔壁剝離過程很可能堵住主動脈任何一條分枝,因而使得靠這條分枝供應血液的器官壞死或功能衰竭。它也經常破壞心臟出口處的主動脈瓣,而造成主動脈瓣閉鎖不全。

 

主動脈剝離症若影響心臟到頭頸動脈的升主動脈,即稱第一型或A型主動脈剝離症,這段主動脈位在心包膜內,又靠近心臟及頭部,危險性高,單以藥物治療,逾五成以上的病患在醫院內治療中死亡,血管破裂為最多死亡原因。

 

而採用手術治療則成功機會約有七成至七成五。因此手術對此近端型的主動脈剝離,比起藥物治療,可以降低一半死亡率。

 

姜智耀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通常發作於晚上,經轉送到醫院急診,經過一系列必要檢查確診後,須安排進開刀房時,往往已是午夜。手術過程需藉助體外循環在低溫循環中止的情況下進行,是屬於困難度高、手術時程相當長且較複雜的心臟外科手術。除了手術醫師外,另需包括體外循環技術師及嫻熟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操作的麻醉科醫師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