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1229163101_160375785  

十八歲洪小弟十年前確診罹患肌張力不全症,他只要稍微用力或稍微與別人握手,全身關節就會不由自主扭曲,該放鬆肌肉無法放鬆,因此根本無法正常行走、活動,關節也變形。去年洪小弟接受「深腦部刺激術」(DBS),加上三個月復健,肌肉運動情況終於逐漸恢復正常,可以握手、滑手機,過去只能癱在床上,後來甚至可以靠維持器行走。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屬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深腦部刺激術」除了可治療「巴金森氏症」,也可以幫助「肌張力不全症」患者改善症狀。肌張力不全(Dystonia)主要是指彎曲、伸張關節的肌肉不協調,導致關節在動作時呈現不正常扭曲。大致可分為兩種,包括局部性及全身性,局部性患者常見症狀為痙攣、不自主眨眼或是手指無法同時正常收縮,以致手指扭曲,呈現不正常姿態。

而全身性的肌張力不全症輕、中度患者,常呈現頭頸部肌肉不協調或頭歪頸斜,手也呈扭曲狀,行走時,腳步很難往前踏出,且重心不穩;嚴重病患則是肢體扭曲嚴重,幾乎無法進行肢體彎曲動作。這種疾病屬於罕見疾病,台灣約有五十名患者,患者多在六歲左右發病。

林欣榮醫師強調,肌張力不全臨床症狀不易控制,在藥物治療方面近年未有進展,患者的治療選擇有限。若是局部性的肌張力不全患者,通常會注射讓肌肉放鬆的肉毒桿菌,並搭配口服藥物及復健治療;但若是全身性的肌張力不全患者,建議透過「深腦部刺激術」,重新讓身體肌肉恢復協調動作。

林欣榮醫師指出,「深腦部刺激術」透過在患者腦視丘下核植入電極,以電流刺激腦部神經,讓肌肉可以正常出力,較不會破壞大腦組織,同時可由醫師依症狀調節合適放電量,並減少服藥劑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