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中越戰爭也被稱為對越自衛反擊戰反中國擴張主義戰爭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越南)之間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越南北部幾個重要城市,一個月之內便宣布勝利,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佈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並使大量越南華人持續逃亡(大部分前往中國境內)。兩國在整個八十年代持續爆發邊界衝突 如在兩山戰役中國軍隊攻佔老山、者陰山地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兩國關係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名稱[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稱這場戰爭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廣義上是指1979年19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衝突),在中國大陸民間習慣上稱這場戰爭為對越自衛反擊戰自衛反擊戰南疆戰爭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方面稱這場戰爭為反中國擴張主義戰爭Chiến tranh chống bành trướng Trung Hoa)、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Chiến tranh biên giới phía Bắc, 1979)或越中邊界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biên giới Việt-Trung戰爭邊界越-中?)。

國際上則也稱這場戰爭為1979年中越戰爭或視其為第三次印中戰爭的一部分。

背景[編輯]

領土糾紛[編輯]

現中越雙方的陸地疆界長達1300公里。1885年前,中越屬於宗藩關係,並未劃定準確的陸地邊境綫,僅以地理習慣劃分管轄區域。但中法戰爭後中國將越南的宗主權轉於法國,這使中越陸地邊境綫必須明確化。在隨後中法陸地劃界中部分戰前屬於越南管轄的區域被歸入中國,這成為中越兩國陸地領土糾紛的源頭。至於南海諸島,當時中法均認為不屬於越南(中方認為屬於中國,法方認為是無主島嶼),兩國劃界時未涉及。中國雖然宣稱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但此後長期並無完全實際控制。

1930—1933年,法國先後侵佔南海九島。1933年7月19日,法國對外宣布佔領南海九島,後將其歸入法屬印度管轄。中華民國對此提出抗議,在民國海軍海道測量局完成實地測量後,於1935年4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會刊第二期專門繪製《中國南海各島嶼圖》,確定了中國南海最南疆域綫至北緯4°,把曾母暗沙標在了疆域綫之內。

1939年,日本乘歐洲局勢緊張之機將法國勢力驅逐,將南海諸島歸入日屬台灣管轄。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於1946年接收南海諸島。

1954年第一次印中戰爭之後,越南分裂。當時南方西貢政府聲稱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並派兵佔領西沙、南沙部分島嶼。

1958年9月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佈中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裏,明確指出:「這項規定適用於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領土」。9月6日,越南勞動黨中央機關報《人民報》在第一版全文刊登中國政府領海聲明。

1958年9月14日,越南政府總理范文同照會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鄭重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承認和贊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8年9月4日關於領海決定的聲明」,「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尊重這項決定」。

1972年5月越南總理府測量和繪圖局印製的《世界地圖集》,用中國名稱標注西沙群島。

1974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學校九年級《地理》教科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課中寫道:「從南沙、西沙各島到海南島、臺灣島、澎湖列島、舟山群島,……這些島呈弓形狀,構成了保衞中國大陸的一座『長城』。」

1974年西沙海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西沙群島控制權。

1975年,越南統一,河內政府接收原西貢政府控制下的南海島嶼,其對南海諸島的歸屬權的官方立場亦開始改變。

1978年9月起,中越雙方開始相互指責對方軍隊越界。

戰前中越關係[編輯]

法越戰爭(1945年—1954年)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有着近似於同盟的關係,雙方都反對當時統治越南的法國殖民政權。在越戰(1959年—1975年)期間,中國和蘇聯都向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美國

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衝突,差點引發大規模戰爭。此後,中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而中美關係則開始正常化。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島的擴張。

1975年前,河內政府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並未提出正式異議。但1975年河內政府統一越南之後,不僅接收了原西貢政府控制下的南海島嶼,還對位於中越邊境的陸地、南海諸島提出主權要求。而其對南方的私人企業收歸國有,致使為數不少的華僑華裔被沒收財產,並受到殘酷的政治壓迫,許多平民遭到秘密逮捕和肆意殺害,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拋棄財產甚至家人逃亡。[來源請求]在一些「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無窮盡的「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離開越南。[來源請求]由於無法容忍越南當時這種非人道的反華行為,中國政府一方面對於越南發出譴責,另一方面接收了大量淪為難民的越南華僑。到1978年,中越邊境上頻繁發生了小規模衝突。

中方認為越方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國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和保護華僑權益而對越進行自衛還擊戰。

越南入侵柬埔寨[編輯]

雖然越共和紅色高棉(赤柬)曾經有過合作,但是當紅色高棉的領袖波爾布特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權後,自稱信仰毛澤東思想,開始實施整肅與屠殺,其執政期間,紅色高棉試圖逐步將柬埔寨改造為不分任何階級的社會,將所有城市居民強行驅趕至農村,實行恐怖統治和全國大清洗,屠殺平民兩百萬人。[6]紅色高棉的這些作為,遭到世界各國譴責,越南則指責紅色高棉政權屠殺居柬的越南人,且入侵越南領土,故兩國關係開始惡化。

1978年5月,在百春大屠殺發生後,大清洗激發了反波爾布特的起義,被鎮壓後,流亡者在越南成立了「柬埔寨民族團結救國陣綫」,領導者是紅色高棉曾任師長、省委書記的高層領導人韓桑林。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訂友好同盟條約;同年12月25日,10萬經歷越戰洗禮的越南「志願軍」發動勢如破竹的進攻。1978年12月,越軍進攻柬埔寨,是為柬越戰爭,不過一個多月,於1979年1月7日攻佔柬埔寨首都金邊,推翻了紅色高棉,成立了「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當時的中國對此不滿,繼續承認民柬政權為柬埔寨的合法政府。

戰爭準備[編輯]

 
廣西中越邊境標誌:友誼關,東綫解放軍通過友誼關攻入越南。
 
解放軍初期攻勢
 
越南老街省,與中國雲南省相鄰,西綫解放軍開戰後首先攻入越南老街。

1975年越南統一後,越南決定與蘇聯發展更為親密的外交關係從而導致了與中國的疏遠。高層方面,越南黨中央親華派如長征武元甲逐漸不再重用,黨章中關於毛澤東思想的內容也被刪去;而在民間,越南國內的排華事件頻頻發生,華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直接導致大量越南華僑返回中國。在中越邊境則挑起[來源請求]武裝衝突,派遣武裝人員越界進行侵擾,打傷邊民,推倒界碑,蠶食邊境[來源請求],製造了浦念嶺、庭毫山等事件[來源請求]。隨着中國與美國恢復外交接觸,中越兩國的關係也進入了最緊張的時刻。

由於越南已完全倒向當時與中國處於敵對關係的蘇聯,這對中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而其國內針對華人的流血事件也頻繁發生,加之在對老撾進行控制後又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並在該國成功建立了傾向越南的傀儡政府,被認為有實現「印支聯邦」的野心,以上種種,使得在1978年12月7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擴大會議上,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對越南訴諸戰爭。12月8日,中央軍委下達戰略展開命令,「為了支援柬埔寨人民反對越南侵略擴張的正義鬥爭,打擊越南的反動氣焰,牽制越南侵略行動,爭取我國邊境的和平穩定」,命令廣州軍區、昆明軍區的參戰部隊及配屬部隊,從秘密機動轉為公開集結,迅速將乙種部隊補充人員、裝備擴編為戰時甲種部隊,爾後向指定地點開進集結,至1979年1月10日前完成一切戰鬥準備工作,等待中央軍委的命令執行對越機動作戰任務。預計在東西兩綫集結6個野戰軍,以越北邊境淺近縱深的縣級城鎮為目標,「用3-5天時間殲滅越軍1-2個師,速戰速決,震攝越南的氣焰」。同時,為防止蘇聯在北方可能採取的武力援越行動,與蘇聯蒙古接壤的瀋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均進入臨戰狀態,這四大軍區的乙種步兵師補充人員裝備擴編為戰時甲種師,各野戰軍離開營區進入野戰地域。

越南在1978年12月25日發動大規模侵柬戰爭後,中央軍委於12月31日再次召開作戰會議,決定擴大對越作戰規模,全綫增加3個野戰軍投入作戰,將進攻目標由邊境縣級城鎮升級到省會城市,時間延長到15-20天,殲滅越軍3-5個師,加大對越南的有限懲罰力度。廣州軍區和昆明軍區奉命重新制訂作戰計劃,調整兵力火力部署,所屬參戰部隊於1979年2月15日前完成了一切作戰準備工作。東西兩綫的7個野戰軍另2個軍區獨立師、2個地面炮兵師、3個高射炮兵師、2個鐵道兵師、2個通信團、2個防化團、空軍航空兵13個師加3個獨立團另10個大隊全部進入待命地點(開戰後又相繼加入2個野戰軍的7個步兵師)。(另空軍航空兵奉命出動各種飛機700餘架,在中越邊境地區加強巡邏警戒,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一般情況下不進入越南境內作戰,同時積極做好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準備;空軍高炮和地空導彈部隊也同時完成戰術部署,擔負中國境內的機場對空保衛任務;海軍南海艦隊組建了一支代號為217的合成艦艇編隊,在川島以西各港口集結各型艦艇120餘艘和海軍航空兵作戰飛機170餘架待命,隨時準備打擊蘇越入侵西沙群島,以及破壞中國海上鑽井平台,空襲中國沿海港口和重要設施的行動。)

昆明軍區臨陣易帥,奉中央軍委命令,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與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對調職務。1979年1月7日中午,楊得志飛抵昆明上任,與王必成進行了工作交接。當天下午,楊得志就飛去了設在開遠的昆明軍區前進指揮部視察,聽取了前指領導關於作戰準備情況的彙報。在昆明軍區的40多天里,他做了大量的戰役準備工作,開戰後又在開遠前指日夜關注戰局,運籌兵力調配,實施各種指揮。2月25日夜,楊得志突發急病,26日即被專機秘密接回北京治療。昆明軍區副司令張銍秀被任命為代理司令員,與軍區第一政委劉志堅、副司令員查玉升等人繼續指揮西綫的對越作戰。

1979年2月12日,中央軍委下達《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命令》,決定於2月17日拂曉,從廣西、雲南方向同時發起對越自衛還擊作戰。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訪問記《是可忍,孰不可忍——來自中越邊境的報告》,實際上是對全世界宣布了中國的最後抉擇。

對於本次戰爭的起因,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表示:

越南政權三番四次挑起邊界事端,嚴重地騷擾了中國邊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國一再發出警告,越方卻置若罔聞,一意孤行,中國政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發動邊界自衞反擊戰,對越南實行懲罰。

而越南的河內之聲廣播電台,則指責「北京擴張主義集團」,稱:

北寇(指位於越南北方的中國)妄圖侵佔鄰邦的領土,以遂其稱霸亞洲的狂妄野心,(越南共產黨)黨中央和政府號召全體軍民再次奮起反抗外族侵略。[7]

中方作戰計劃[編輯]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西綫雲南省和東綫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方向作戰先期由楊得志,後期由張銍秀指揮;廣西方向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29個步兵師(分別為:陸軍第11軍、第13軍、第14軍、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0軍、第54軍、第55軍及第20軍第58師、廣西軍區獨立師、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廣西軍區2個邊防團另1個邊防營、雲南省軍區4個邊防團另3個邊防營)、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3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高炮72師),以及鐵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種部隊,在約500公里的戰綫上對越南發動了突襲。

越軍以一綫的6個步兵師(第3、345、346、316A、338、325B師)、10餘個地方團、20餘個獨立營及4個炮兵團應戰,後期又陸續加入步兵327、337師和若干獨立團、獨立營、特工營、炮兵、工兵、通信等單位,參戰正規軍在10萬人左右,此外還有數量龐大的武裝民兵配合作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部署: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欠第149師)為東綫兵團,由許世友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第149師為西綫兵團,由楊得志張銍秀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

過程[編輯]

 
解放軍東綫指揮許世友上將
 
解放軍西綫指揮楊得志上將
 
解放軍西綫實際指揮張銍秀少將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編輯]

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東綫4個軍及大量配屬保障部隊近12萬人在許世友指揮下分14路進入越南境內。3小時後,北集團突破莫隆,殲敵獨立營,向通農縣前進。41軍122師從廣西平孟方向攻擊朔江,41軍123師368團從靖西方向進攻茶靈,42軍125師從廣西水口關方向進攻復和。同日,西綫3個軍及配屬保障部隊10餘萬人在楊得志指揮下,從雲南邊境的三個方向攻入越南。戰爭正式爆發。當日,東綫41軍從那坡靖西出擊。121師向班庄、123師主力向扣屯方向實施長途穿插作戰,123師368團向茶靈方向實施牽制性攻擊。122師從平孟孟麻出擊,包圍朔江地區的越軍。42軍從龍州出擊。126師配屬43軍坦克團從布局關出擊,大出越軍意料,迅速佔領東溪,打開了突破口。124師隨其後進入戰鬥,沿4號公路直插高平,125師進攻復和。129師當日攻佔班腮靠矛山地區。55軍向同登、坂然進攻。43軍主力從愛店出擊,進攻祿平。廣西軍區獨立師攻佔越南廣寧省保肯、比勞地區。同日凌晨,西綫第11軍從雲南金平縣出擊,攻佔越軍第一綫據點西羅樓巴楠棍布多等地。13軍偷渡紅河後出動炮兵群炮擊谷柳外圍諸點,突破越軍第一綫防禦。14軍向老街、班菲、拔坡、班老、孟康、發隆同時發起攻擊。[8]

2月18日,東綫41軍121師繼續向班庄穿插,122師與朔江越軍激戰,123師主力繼續向扣屯穿插,123師368團攻佔了八達嶺和八姑嶺。42軍124師奪取了弄梅隧道。55軍164師攻佔坂然,163、165師繼續圍攻同登越軍。越軍向探壟發動了團級規模反擊,被163師488團擊退。127師攻佔支馬、龍頭地區,128師攻佔長條山。西綫13軍37師攻佔谷柳後山以北地區,38師殲滅壩灑地區越軍,39師進攻岳山谷珊西山的越軍。14軍進攻紅河東岸的越軍,40師主力攻佔老街周圍各個要點,41師攻佔孟康、發隆外圍陣地,42師殲滅了拔坡、班老地區的越軍。[8] 11軍攻殲了封土當面巴南棍、老虎充、麻栗坡一綫陣地的越軍。

2月19日,東綫41軍121師插到班庄,122師部隊突襲並佔領了河廣縣長白山。42軍穿插高平,124師攻佔博山,125師攻佔復和。54軍162師從水口出境作戰,接替125師繼續進攻復和。43軍轉入鞏固已佔領地區。西綫13軍37師發動夜襲攻克谷柳保勝,39師攻佔了岳山防綫。14軍40師攻佔越南黃連山省省會老街市,41師攻佔孟康。同日55軍163師開始攻擊同登地區的鬼屯炮台、339高地和探某地區,同時展開對佔領地區殘餘越軍的清剿。。[9]

2月20日,東綫41軍123師1個營插到扣屯,122師繼續向朔江突擊,42軍124師推進到高平外圍,54軍162師在平江上架橋成功。55軍繼續圍攻防守鬼屯炮台、339高地和探某的越軍。西綫13軍進抵北瓜姚登朱登尚一綫,14軍全殲發隆地區之越軍。

2月21日,東綫42軍掃清了高平外圍的主要據點,55軍攻佔了鬼屯炮台。2月22日,東綫41軍122師佔領高平省河廣縣縣城朔江,123師攻佔了河安。西綫13軍39師一部搶佔代乃,切斷了10號公路。11軍31師一部插到巴沙山口側後,切成了攻擊山口的有利態勢。

2月23日,東綫55軍攻殲了探某、339高地的越軍,全部攻佔了同登,全殲越軍第3師12團主力。西綫11軍攻佔巴沙山口,13軍37師、38師分兩路對柑塘構成鉗形攻勢,39師堅守代乃阻擊越軍增援柑塘,越軍316A師發動多次猛烈進攻,無法突破解放軍防綫。14軍40師主力進攻龍徽、朗忠等地,41軍向郭參穿插,42師攻佔班甘以東地區。

2月24日,東綫42軍佔領越南高平省省會高平市。西綫14軍40師搶佔朗洋,攻克班羅,41師進至東家。

2月25日,東綫41軍、42軍開始對高平地區殘敵進行清剿。西綫13軍攻佔黃連山省重鎮柑塘。[9]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編輯]

2月27日,東綫55軍從多個方向猛攻諒山,經過2天戰鬥基本掃除了外圍的防守越軍,直逼諒山市區。西綫50軍149師也分多路向沙巴越軍發起穿插進攻,雙方沿10號公路南北地區持續激戰。

3月1日9時30分,東綫55軍集中了19個炮兵營的306門火炮,對諒山市內33個重要目標進行了猛烈的火力急襲。30分鐘內發射炮彈9900多發,諒山市區的軍營、火車站、汽車站、發電廠、郵電大樓、省府大樓、市府大樓、公安廳、國際旅行社等主要建築物、軍政設施被打得千瘡百孔,諒山對外的通信中斷、交通中斷、供電中斷,整個城市陷於癱瘓。越軍一不明單位用無綫電明話向河內總參報告說:「敵人從上午8時30分(河內時間比北京時間晚1個小時)開始炮擊,火力非常厲害,簡直不可想像,炮聲隆隆,從未見過這樣猛烈的炮火,炮彈一直不停地轟,數不清有多少發,所有的道路都被他們封鎖了,我們簡直無法抵擋,要撤退只有爬山。」炮擊停止後,中國軍隊向諒山市區發起猛攻,戰至3月2日中午12時,全部攻佔了諒山北市區。3月2日,54軍162師攻佔越南高平省廣淵。[9]

3月3日,東綫廣西軍區獨立師攻殲了廣寧省橫模地區越軍。西綫11軍31師攻佔封土,50軍149師佔領越南黃連山省重要避暑勝地沙巴,14軍攻佔鋪樓郭參。東綫,42軍124師攻佔茶靈,54軍161師攻佔脫浪[10]

3月4日,東綫55軍打過奇窮河,當天攻佔諒山南市區,最遠向奇窮河以南推進了5公里,與攻佔迷邁山的43軍127師共同形成了威逼河內的態勢。[11]

3月5日,東綫42軍126師攻佔下琅,廣西軍區獨立師攻佔廣寧省高巴嶺。當日晚,中國宣布已達到懲罰作戰目的,開始從越南撤軍。晚幾個小時後,越南宣布全國總動員令,表示要抵抗到底。[11]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編輯]

3月6日起,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開始撤退。此期間中國軍隊運送大批民生工礦物資回國(其中包括大量中國無償支援越南的物資),此後越北地區的工礦業基本癱瘓。[來源請求]

在撤軍過程中,中國軍隊有計劃地摧毀了越北地區的大量越南軍政設施,以破壞其戰爭潛力。3月12日,東綫諒山方向中國軍隊率先完成撤軍,高平方向20軍58師攻佔重慶。3月13日,西綫雲南方向的中國軍隊全部撤回了國境綫以內。東綫高平方向的中國軍隊繼續回撤,並在撤退路線上鋪設地雷,以遠程砲火掩護撤軍,導致越軍無法發動大規模追擊行動。3月16日22時20分,最後一輛軍車回到中國領土,東綫中國軍隊完成撤軍。同日,中國宣布完成撤軍行動,戰爭結束。5月30日,東綫以許世友為總指揮的廣州軍區前進指揮部從南寧班師回到廣州。[11]

中國官方未發表傷亡人數。越南官方亦未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僅於官方《人民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佔過的城鎮做出大規模破壞的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和礦廠等。

結果與影響[編輯]

雙方傷亡[編輯]

據戰後有資料顯示,在這場持續28天的邊境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全綫推進越南北部境內縱深30-50公里,最遠達100公里,收復了被越軍侵佔的中國領土浦念嶺和庭毫山地區;攻佔越南北部高平、諒山、黃連山、萊州4個省的3個省會、1個市、16個縣城、3個鎮以及廣寧、河宣兩省部分地區;殲滅性打擊了越軍第3、345、346師,重創316A師另7個團、25個營(隊),部分殲滅了越軍325B、327、337、338師另12個團(旅),拔除了35個公安屯,共殲敵57000餘人,其中擊斃47700餘人,擊傷7270餘人,俘虜2173人;繳獲各種火炮916門、各種槍支和火箭筒及40榴彈發射器16062支(挺、具)、汽車236輛、蘇制薩格爾反坦克導彈817枚、導彈22枚,擊毀坦克和裝甲車54輛、火炮781門、汽車594輛,炸毀導彈基地3個、機場3個、導彈發射架2個,同時摧毀了越北的大量軍事、政治、經濟設施。

根據後來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廣西、雲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預計越方總死亡人數超過80,000人。

儘管這場戰爭中國宣稱勝利並且在一個月之內便攻打到諒山市然後撤退,但是根據越南國防部軍事歷史院編的《越南人民軍50年 (1944-1994)》(軍事譯文出版社有中譯本),2月17日,中國出動6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裝甲車,數千門大炮,在廣寧至萊州的整個北部邊界全綫對越南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經過30個晝夜(2月17日至3月18日)的戰鬥,越南消滅和重創了中國3個團18個營,擊毀和擊傷550輛軍車(坦克裝甲車280輛),擊毀115門大炮和重型迫擊炮,繳獲了大量武器。

對中國的影響[編輯]

通過此戰,中國打擊了越南自越戰勝利後膨脹的信心,維持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同時維持了東南亞的和平局面,並為柬埔寨問題的最終解決打開了道路。1979年的中越戰爭及之後的兩山戰役,令越南經濟幾乎陷入停頓。中國對越南北部的毀滅性打擊使中國收回了大量援助越南的物資。對中國國內,此戰奠定了鄧小平的地位,為其後鄧小平對軍隊的改革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打開了道路。在國際上,中國對越南的打擊也使得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12]

同時,此次戰爭也使中國吸取了很多教訓,諸如戰爭期間中國軍隊無可識別之軍階軍銜制度,導致指揮體系嚴重紊亂,戰後中國軍隊全面恢復文革前軍階、軍銜制度。

對越南的影響[編輯]

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中國軍隊在撤退回中國的過程中回收了部分此前援助越南的物資,並對越南的村莊、公路、鐵路施行破壞。越南某著作記錄的損失包括了428家醫院、735所學校、8萬頃農田被毀和40萬頭牛被搶走或殺掉。[13]《對越戰爭親歷記》中說「連越南的牛見了163師的官兵都跑得遠遠的。」有數千所謂平民(包括婦女兒童)遇害 [14]。據當年老兵記載:中國軍隊撤退時,越南百姓男女都拿起武器反擊,導致中國軍隊分別不出是普通百姓還是反擊人員,造成大量誤傷,也使越南百姓加劇仇恨華人。

這場戰爭加劇了越南對在越華裔的歧視,許多人被迫移民[來源請求]。他們之中很多人被迫成為船民逃難,部份逃難到香港,而最終移居到澳洲歐洲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其餘大部分華裔回到中國境內定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