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府 千 歲 - 姚崇
『姚府千歲』又稱姚府王爺,姚崇〈六五零~七二一年〉,原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孟津〉人。武則天時,因與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元之〈有的說是改名行〉。開元元年〈七一三年〉,因避年號之諱,又改名崇。他曾在武則天聖歷元年〈六九八年〉、唐睿宗景雲元年〈七一零年〉和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元年〈七一三年〉三次擔任宰相,對挽救危局,整頓吏治,振興經濟,開創開元之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稱之為『救世宰相』。
司馬光在其【資治通鑒】中也說:『唐世宰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意思是講:在整個唐朝眾多的宰相中,房玄齡、杜如晦和姚崇、宋璟,是最出色的。
整肅吏治姚崇一向認為:『官者,庶人之師,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無怨,唯上之平〈關鍵是在上面的官員要公平〉。』鑒此,在他擔任宰相期間,除了確保自己『身正』,整肅吏治。
早在睿宗即位前,曾一度時興『斜封官』:公主、后妃們,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在皇帝面前撒嬌求情,由皇帝直接頒下敕書,任命官吏,並用斜封交付中書省,辦理有關手續。
如此一來,銓選官吏的機構形同虛設,買官賣官現象日益嚴重。據史料,當時官多為患,濫官充溢,甚至出現了宰相、御史及員外官辦公時連座位都沒有的現象,被時人戲稱為『三無坐處』,大大影響了正常的政務活動。那些花錢買官的人,做官後更是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財,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同時,官多俸多,國家開支更大,也進一步加重了百姓負擔。
鑒此,姚崇聯合宋璟等人,上疏睿宗皇帝,力主:『先朝斜封官,悉宜停廢。』睿宗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於是,他迅速撤銷了一些可有可無的司、監、署,並一次性罷免了斜封官數千人。這是一件利國益民之舉,卻有很大阻力與風險,真是難為而勇為之舉。玄宗繼位後,姚崇裁減冗員的力度有增無減。他先後罷免了員外官、試官、檢校官,並申明:曾擔任這三種官職的人,如果今後沒有突出政績或戰功,吏部和兵部不得重新錄用。
對於那些『走後門』謀取官職的,無論何人,姚崇無不堅決制止。有一次,申王李成義,向玄宗請托,要求把他府中一個名叫閻楚圭的錄事,昇為參軍。錄事為九品,參軍為正七品,如此破格提拔,在當時還不多見。
但是,玄宗竟然答應下來。姚崇聞訊,立即上疏反對。他說:『臣竊以為:量才授官,當歸有司,若緣親故之恩,得以官爵為惠,踵習近事,實紊紀綱。』意思是:量才授官的權力,應歸屬官吏任命部門,如果因親故之恩就給以陞官晉爵,將會重蹈前朝冗官氾濫之轍,擾亂國家法紀。經他力爭,玄宗才收回了成命。從此,向皇帝請謁討官的惡習,大為收斂。
姚崇十分注重以法律約束百官。對違法亂紀者,無論是誰,決不寬容。
有一次,薛王李業的舅父王仙童依仗權勢,為非作歹,欺壓百姓,理當治罪。但是,當王仙童受到御吏的彈劾後,李業竟面見父皇,求他網開一面,寬釋王仙童。姚崇聽說後,又立即上疏道:『仙童罪狀明白,御史所言無所枉,不可縱捨。』玄宗經過反覆考慮,終於採納了他的意見,使王仙童得到了應有的懲治。這一舉措,給了那些無法無天的豪強貴族當頭一棒,使他們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了。
姚崇在第三次拜相之前,曾向玄宗提出了十項改革建議。其中,第一項是『施政應以仁義為先』;第二項是『數十年不求邊功』,休戰安民;第五項是杜絕一切苛捐雜稅;第七項是禁止建造寺觀、宮殿。這些政策都直接惠及於百姓。
公正無私
姚崇公正無私,重視法紀。他力保吏部尚書魏知古的事,一直傳為美談。魏知古原是一位小吏,姚崇見他忠君愛民,又精明能幹,一步步將他提拔起來,並引薦他進了內閣。開元二年〈七一四年〉,玄宗令魏知古赴東京洛陽考察選拔官員。這時,姚崇的兩個兒子正在那兒任職。他們基於其父和魏知古之間的關係,便求魏知古予以『關照』,希望得到晉昇。
不料,魏知古卻原原本本將此事報告給了玄宗皇帝。玄宗帝為考驗姚崇,便找了個機會,裝作聊天的樣子,問他的兒子德才如何、任何官職?姚崇遂坦誠地介紹了兩個兒子的情況,說他們『為人多慾而不謹』,一定會找魏知古『走後門』。玄宗見他如此誠懇,很高興。同時,又『厭魏負崇,欲斥之』。也就是:玄宗討厭魏知古受恩不報、有負於姚崇的做法,很不滿意,並打算把他趕出吏部。
對此,姚崇堅決不同意,再三請求道:『臣子無狀,撓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私於臣,累聖政矣。』意思是:臣的兒子不守法規,擾亂陛下的法律,陛下能原諒他們,已是臣之大幸。但為了臣而驅逐魏知古,天下人就會認為陛下對臣有私心,就無益於帝王的教化了。玄宗見他情真意切,思忖再三,才取消了趕走魏知古的打算。
兩年後,姚崇的那兩個兒子由於劣性未改,又『廣通賓客,頗受饋遺,以至於為時所譏』。也就是:到處拉關係,走後門,接受別人的饋贈,結果遭到時人的嘲諷。此外,姚崇所信任的中書省主簿趙海,也『受胡人賂』。姚崇認為,在此情況下,自己若繼續擔任宰相,將於國於民都不利。於是,懇請玄宗讓他辭職,同時舉薦了廣州都督宋璟,來接替自己。
此後,姚崇在盡力報國濟民的同時,分外加緊了對子女的教育。他還仿照前賢陸賈、石苞的做法,將其田園家產分給諸子,讓他們人各一份,獨自經營管理,自食其力。經過他多方訓導,他的兒子們後來成了國家的良材。其中,長子姚彝,擔任了光祿少卿;次子姚異,擔任了坊州刺史;少子姚奕,先後擔任了禮部侍郎、尚書右丞。
清正廉潔
姚崇曾作過五篇短文,分別為【執稱誡】、【彈琴誡】、【執鏡誡】、【辭金誡】和【冰壺誡】。他在其【執稱誡】中,提出『為政以公,毫釐不差』;為官應『存信去詐,以公滅私』;在【彈琴誡】中,主張『移風易俗』,『治國之首,大急小緩』;在【執鏡誡】中,告誡官吏要『如鏡之明,斷可以平;如鏡之潔,斷可以決』;在【辭金誡】中,要求官吏『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凡所從政,當須正己』;而在【冰壺誡】中,又表示『與其濁富,寧守清貧』。他如此言,也如此行,而且率先垂範,為人師表。
在開元前期,姚崇雖然官居相位,卻在朝堂附近一直沒有自己的宅第,全家人都住在一個很偏遠的地方。他每天上朝理政之後,常常不能回家,而隻身借宿在一個名叫罔極寺的寺院裏。
有一次,他患了瘧疾,又怕耽誤了公務,就讓家人到罔極寺侍候他。一旦感到病情好轉,仍然堅持上朝議政,或者批閱屬下送來的公文。上常令〈官職名〉源乾曜〈人名〉於心不忍,特地奏請皇帝讓姚崇搬進中書省所屬的四方館居住,皇帝當即予以批准。但姚崇卻認為四方館太豪華,又存有公文,不便居住。於是,堅決予以謝絕。皇帝感慨萬千,當著許多人的面對他說:『設四方館,為官吏也。使卿居之,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辭!』
姚崇去世時,社會上盛行厚葬之風。他對此極為反感,特留下遺囑:他死後,不准為他厚葬。
唐玄宗得知姚崇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下令為他撰寫碑文,並讚譽道:『位為帝之四輔,才為國之六翮;言為代之軌物,行為人之師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