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在政府單位是個合約制的上班族,月薪33K,下班後偶爾跟朋友聚餐,每周固定一天晚上擔任健身教練,有時假日兼差當籃球教練,每月算下來,大概將近四萬塊收入。
在2016年的歲末,他突然有感而發的來問我好幾個問題,很想改變些什麼但找不到方法,覺得世界變動很大,但自己什麼都不能做很無助,現在過得好像餓不死,但卻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我的收入是不是到天花板了?我不知道接下來的幾年我該怎麼做才能成長更多?」
「我放不下白天工作的穩定收入,每個月的家庭支出讓我無法承擔其他的風險。」
這樣的故事,在我周遭很多,不只聽過一次,長期檢視下來,我觀察很多成功者及一些作家的故事後,有一些方法屢試不爽。
第一,先檢視自己的工時時薪,思考投資報酬率,然後試著改變或增加收入結構。
小風的月薪,用勞基法折算的時薪將近台幣137塊,和擔任教練時時薪台幣近500的收入差三倍,但一周有1/4的時間都被綁在一個地方動彈不得。折算後會立馬當頭棒喝,是該好好檢視收入模式以及了解到底如何理財,這些是大學畢業前都不會告訴你的社會真相。
第二,檢視成長性。
既有工作在未來三年內能帶給你的個人成長是什麼?如果可以增加軟實力(工作技能,溝通能力,協調應對能力等)那等於工作順便投資自己。反之,如果工作的能力成長性已經到天花板,就必須找方法申請轉調部門,或是尋找職涯的下一階段。再者,如果因為現實因素無法改變,那就必須把目標放在下班後的黃金八小時,增加軟實力讓自己在快速變化社會下能保持安全感。
第三,檢視生活圈。
最重要的就是環境了。人脈存摺在出社會後是要逐步建立的,小風會開始有想成長的想法而不知所措是因為給自己機會參加了活動,原來心想可以透過目標設定事成,過程都是學習,而一個好的環境必須靠一個相對正向的群體建立。多參加外部活動(讀書會、理財活動、各種生活娛樂等)所認識的人脈會彼此互相影響。將朋友圈分類(正向的、酒肉攤的、單純哈拉放鬆的),就比較會清楚知道該多向誰請教。
最後,檢視自己的時間排序,下班後必須要將不緊急但重要的時間投入更多心力,包含當初設定的成長課程,語言課程,和幾個強者請教的目標等等,不值得投入的或是都是幫忙他人的時間給自己損點慢慢放掉。真的朋友不會因為一個月或半年沒見就消失的。
2017年,除了自我檢視以外,也多觀察周遭朋友或同事的優點,列下來就會更清楚知道自己該成長些什麼,說別人缺點很容易,但說優點反倒提不出個所以然,實是蠻可惜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