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  

20個姓氏竟然有皇室血統

在中國,有皇室血統的姓氏有20個!你是不是也延續了皇家的血統呢?速速查一查,來確認一下吧。

一、韓姓
據「小王說收藏」介紹,韓姓歷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淵源是華夏人文初祖黃帝。相傳,黃帝娶嫘祖,生青陽和昌意,昌意居於若水,生韓流。韓流的後代以韓為姓。

二、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安,在禹時被封於曹(今山東定陶縣一帶),其後以曹為姓。
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鐸於曹。戰國時,曹亡於宋,子孫有的以曹為姓。
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後代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市東南),戰國時,邾滅於楚,國人分別以邾、曹為姓。

三、許姓
許姓的鼻祖是許由。許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隱士,相傳唐堯曾讓天下於許由,許由辭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東南)隱居;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洗耳於潁水之旁,表示不願當官的決心。許由死後,葬於箕山,故又稱箕山為許由山。
春秋時期,許國在鄭、楚等大國的逼迫下多次遷徙,到戰國初期,許元公結為楚所滅,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子孫為懷念故國,遂以國名「許」為氏。也有專家認為文叔是許由的後代。

四、鄧姓
鄧姓的主源出於商周時期的鄧國。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於鄧(今河南鄧州市),建立侯爵鄧國,賜姓曼。
西周時,鄧國是周朝異姓諸侯國中勢力較為強大的一個。至春秋時期鄧國南鄰荊楚,受到強大的楚國的壓制。
公元前678年,鄧國傳至鄧侯祁,被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鄧。

五、蕭姓
蕭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時宋國附庸蕭國子孫以國為氏。
公元前597年,蕭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蕭。有的蕭姓人亦簡寫為肖。

六、張姓
張姓出於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陽,始祖是揮。黃帝第五子青陽之子揮,任弓正之職,制弓矢,被賜姓張。其活動地點在當時都城,即今河南濮陽縣。
還有一支張姓,系晉國解張之後。解張,字張侯,以字命氏。這支張氏世仕晉,後又仕韓,再仕鄭,一直在河南境內發展。

七、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媯姓之王。子姓之王產生最早,始祖為比干,祖根在河南衛輝。商紂王的叔父比干直諫被殺,葬於汲郡(今河南衛輝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孫以王為氏。
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之後、東周靈王太子姬晉之後、東周考王弟姬揭之後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陽。
媯姓之王為陳國公子完之後。陳國公子完避難奔齊,改姓田氏。田齊滅於秦後,王室子孫一部分改姓王氏。

八、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顓頊的後裔。顓頊高陽氏的後裔皋陶在堯舜時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職,以官命族為理氏。
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諫觸怒了紂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貞為避難逃至伏牛山區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謝「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為李氏,後定居於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不斷發展繁衍。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記載,道家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貞的11世孫。

九、劉姓
劉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為劉累,祖根在河南魯山。帝堯裔孫劉累被夏王孔甲封為御龍氏,後劉累隱於魯山,後代以劉為姓,此為劉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於河南。春秋時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今河南偃師市西南),號劉康公,其後以劉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獨孤氏為劉氏。這支劉姓也源於河南。

十、楊姓
楊氏出自姬姓,有以國為氏和以邑為氏兩個來源,均出自山西洪洞。
西周宣王的小兒子尚父,在周幽王時被封於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成為姬姓侯國,春秋時為晉國所並,楊侯的子孫以國為氏,姓楊。晉國滅楊後,將楊地作為晉國公族羊舌肸的采邑。

十一、郭姓
中國姓氏的產生,有一種方式是以居住地為姓氏,如城、郭、西門、東閭之類。郭,意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處為姓氏,產生了中國最早的郭姓。
據資料記載,夏禹時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國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時期的郭姓無世系可考。

 

十二、林姓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於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乾的後裔。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於東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有子名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的名字為氏,稱林氏。
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行漢化改革,把鮮卑族的丘林氏改為林氏。

十三、何姓
據《路史》記載,黃帝時期已有何姓,源出歸姓,惜無世系可考。其他姓氏書多認為何姓為韓姓轉音而來,出自姬姓。

十四、高姓
高姓來源眾多:其一,黃帝時有大臣高元作宮室,當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於齊,建立齊國,他的後代子孫中有人食采於高,因以高為氏。其三,齊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為姓氏,並封之於盧(今山東濟南市長清區西南),其後綿延不絕,今之高姓人多出於此支高氏。
其四,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以高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的是樓氏為高氏。其六,北齊,元景安、元文遙被文宣帝賜姓高氏。其七,北齊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為高姓人收養,因從其姓。其八,高句麗之後,後燕慕容雲之祖和,自稱高陽氏之後,因以高為氏。

十五、梁姓
梁姓的來源有三支,其主源出於嬴姓,系以國名為姓氏。傳說伯益的後代有個人叫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於秦地,後逐漸強大,建立了秦國。到周宣王時,非子的曾孫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時戰死。
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於南梁,安定梁氏由此產生(在今寧夏固原市、甘肅平涼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數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革姓氏,把鮮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蘭)氏改為梁氏。

十六、陳姓
陳姓祖根在河南淮陽,始祖媯滿。西周初年,虞舜後裔媯滿被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其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姓陳。陳國共傳20世、26王,其間陳國公子完曾避難奔齊,改姓田。數代後取得齊國政權。田齊政權滅於秦後,齊王田建第三子田軫遷至潁川(今河南長葛市),恢復陳姓,所以有的陳姓人奉陳軫為始祖。
另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為單姓陳。

十七、黃姓
黃姓的主源有兩支,均系以國為氏:一支出於金天氏少昊。傳說上古時少昊的裔孫台駘,任水官之職,帝顓頊在位時,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為汾水中的水神。台駘的子孫後來分別建立了沈、黃等幾個小國。其中的黃國在春秋時為晉所滅,黃國的子孫以國為姓,奉台駘為黃姓始祖。
另外一支出於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時為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嬴氏。相傳伯益的後裔有14支,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公元前648年,黃國為楚所滅,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姓黃。有的姓氏書中說這支黃姓是陸終的後代。

十八、趙姓
趙氏出自嬴姓,遠祖是伯益。趙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孫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駕車馭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靈寶市)一帶得到8匹駿馬獻給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經常一塊外出遊玩。
一次,車隊行至崑崙丘,見到西王母,樂不知返,正在此時得到徐國(今江蘇泗洪縣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及時趕到都城召集人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亂。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勛而將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賜給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為趙氏。

十九、周姓
周姓是一個來源紛雜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幾支:其一,黃帝時周昌的後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後代。其三,后稷的後代。
由於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書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為周姓始祖。文王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則是后稷。后稷(名棄)是黃帝的後裔、帝嚳之子,帝舜時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別姓姬氏,是周族的開創者。
后稷的裔孫古公亶父自邰遷至岐山下的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孫姬發(即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了西周。

二十、吳姓
吳姓在得姓方式上屬於以國為氏,開氏始祖是姬姓吳國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他為了給聰明能幹的三弟季歷讓位,而與二弟仲雍一起以採藥為名逃到了長江三角洲的蘇州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沒有子女,今日吳姓都是仲雍的血脈。
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王闔閭曾一度攻破楚國。其子夫差乘勝北上與齊爭霸,後因不聽勸諫敗於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73年亡國。吳國王族子孫為表達對故國的思念之情,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吳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