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298694_721201724615308_3371247414913560308_n  具有二百餘年歷史的楠梓天后宮,位於楠梓路1號的天后宮,原名為楠和宮,在清乾隆29年(1764)編纂的《重修鳳山縣志》即有記載,因此興建年代應在二百四十多年前。
在清領臺灣初期,楠梓坑街即已形成,街屋眾多,為府縣的交通要道,也是鳳山、旗山、岡山三地的交會點及貨運集散地,故有「三山歸一坑,前街透後巷」的俗諺,而楠梓天后宮也正見證早期楠梓坑的繁華歲月。
楠梓天后宮為一座兩進式兼帶左右護龍的傳統古廟,夾雜在周邊的現代高樓中,顯得很不起眼。該廟雖曾經局部整修,但建築主體大多保持原貌,正殿上方懸有乾隆年間的「神昭海表」匾額,在右護龍上方則立有清光緒5年(1879)的「鄧邑侯禁碑」,為當時鳳山知縣禁示丐眾不得強行索討店家、民宅之碑。
尤為難得的是,楠梓天后宮尚保有出色的傳統藝術文物,無論是屋頂的剪黏裝飾、三川門上的石雕與木雕、左右護龍的磚雕,或是交趾陶燒的對拼場景、馬背山牆的懸魚花草、規帶間的紋飾作收等,皆為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