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9_05.jpg  

 

在人類從事各樣吵雜的海洋活動,打擾海洋生物平靜生活的數十年之後,聯合國主持的一項會議,啟動了長達十年的調查來研究這個問題。

 

「就像人類依賴視覺,許多海洋生物則是以聲音作為由環境取得資訊的主要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研究中說。這項會議將在8月30日至9月1日於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的總部所舉行。

 

教科文組織表示,海洋科學家、私人企業代表以及軍事部門會在這次會議中,規劃十年期的「國際安靜海洋計畫」,進行實驗以更「明智且有效」的填補海洋噪音管理的空白。

 

教科文組織發表新研究報告時,做出聲明指出,「雖然少有研究證明之間的關聯,但學者們越來越懷疑,隨著噪音增加,特別是某些聲音,會改變海洋動物的行為,使他們正常的行為受到影響,例如尋找食物、配偶或是躲避掠食者。」

 

噪音不會侷限在一個海洋的某個範圍,因此造成的影響範圍是非常大的,海洋中各角落的生物都會受到衝擊。

 

在2008年12月,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FAW)在其發表的報告《海洋噪音:請關小聲點》中指出,藍鯨溝通的距離,因為噪音的增加而減少了90%。

 

報告中計算,太平洋的船舶噪音在過去40年間,每十年就增加一倍,而全球航運量預計到2025年會再增加一倍,上次倍增的期間是1965年至2003年間。

 

用於地震調查的空氣槍,在進行海底鑽油或是天然氣探測時產生的噪音峰值可達259分貝。

 

根據IFAW的報告,全球有90艘地震調查船,每一天都有四分之一數量的船隻在運作。

 

此外,全球估計有超過300套海軍聲納系統,能夠產生超過235分貝的聲壓。發出一次這樣的聲響產生的音量,是人類安全極限145分貝的十億倍以上。

 

科學家已發現,高強度聲納與鯨魚和海豚致命擱淺有關。在80年代中後期,一些大規模的擱淺被認為與海軍在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活動有關。在之後的1992至1998年間,28頭熱氏中喙鯨(Gervais' beaked whales)擱淺在美國東岸的佛羅里達州和麻薩諸塞州之間,之後是北約在2002年9月進行低頻聲納測試後,更大規模的擱淺事件。

 

Mark Simmonds是鯨豚保育學會(WDCS)的科學主管,同時自1994年以後也是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成員,他說「儘管還有許多未知數,海洋中的噪音很明顯應該被視為對一般海洋生物,特別是鯨豚類的一種基本威脅。」「重要的是,這問題已受國內與國際公認,並且盡一切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