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043138.jpg 

腎臟病證多因複雜,治療頗棘手。中醫師景萬春表示,慢性腎臟病是一個隱形殺手,患者往往合併有冠心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為沒有腎病人群的二十倍,所以每個人都要重視保護腎臟,若已有腎病者,腎病的病理分型多,治療難度大,宜內外同治,妥善地治療腎病。

 

景醫師指出,腎臟病主體疾病為腎炎,以前稱為「腎風」,其病因或與風邪熱毒、溫濁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脾虛不能升清,當腎虛後肺氣宣降失常,以致腎絡瘀阻、氣血失暢;或是因體質因素,肺腎功能比較弱,或是因感受風、寒、熱、濕濁等病邪誘發或加重病情。

 

景萬春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此可見,腎病雖然多屬於內傷病範疇,但是在治療中必須重視防治外感,注重祛風散邪,因此治療腎病必須治表,祛風散寒可用蘇葉、荊芥、桔梗、防風等;祛風濕除熱可用薄荷、桑葉、蟬蛻、牛蒡子等。

 

須祛風除濕者可以使用羌活、獨活、防風等藥材;若是必須利濕者,可使用薏苡仁、豬苓、茯苓、東前草等藥材;若是必須清熱解毒者,可使用銀花、連翹、蚤休、蒲公英、白花舌草、倒扣草等藥材。

 

景萬春醫師強調,當外邪已清則需治裡,可從扶正進行著手,宜根據人體臟腑虛實偏頗加以糾正,如果需要益氣健脾可以參苓白朮散加減;如果需要滋陰補腎可以二至丸加減,可加入川斷、桑寄生、牛膝等中藥材;如果需要氣陰雙補,可以清心蓮子飲加減。

 

必須注意的是,扶正的同時還需不忘驅邪,可適當配以清熱利濕降濁的中藥材,例如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防外邪干擾,陳皮、半夏等降濁。至於久病入絡,久病難以痊癒者則必須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譬如當歸、丹參、川芎、地龍、僵蠶等通絡藥,有助病情早日康復。

 

腎病有各種病證常導致腎臟疾病的病因呈多種多樣。中醫師景萬春表示,肺居上焦,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為水的上源,為「腎之母臟」;腎居下焦,為水臟,主氣化,有賴於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以及維護脾的正常轉輸功能,故當腎病發作時,惟有透過上下同治才能改善病症。

 

傳統中醫有三焦的說法,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是指人體橫膈膜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食管等,主要功能為呼吸、血液循環等作用;中焦是指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是指人的肚臍以下到盆腔部分的器官,包括肝、腎、小腸、大腸及膀胱等,功能為吸收和排瀉等。

 

景醫師指出,正如古籍《黃帝內經》所說:「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揆度以為常也。」而咽喉為肺的門戶,腎的經絡通過咽喉。由此可見,腎病雖然是下焦的病變,卻與肺和咽喉有著密切關係。

 

傳統中醫認為,風寒、風熱、風濕、熱毒等外邪侵犯肺部時,咽喉也會被外邪侵襲,當邪毒留戀時就可以引起邪毒內陷於腎,進而引起腎臟病變。景萬春醫師指出,在治療腎臟病中,急性期常以散邪解毒為主,常使用牛蒡子、蘇葉、荊芥、薄荷、桔梗、獨活、銀花、連翹等來治上。

 

緩解期則須益腎,以二至丸加減方,或酌加冬蟲夏草等藥材,以扶正為主,若還要兼治外邪,則合以祛邪,可稍加袪風散邪的藥物,但在治療中,尤其是緩解期的時候,還可用健脾法治療。

 

腎臟病變與肺、脾、腎都有密切關係。中醫師景萬春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腎開竅於二陰,後陰連大腸,前陰連膀胱,兩者皆是進入體內的廢物主要的排泄管道,腎臟病變通過前後同治調理二陰,往往可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這種治法不宜久用,否則可能傷正氣。

 

景醫師指出,人的肺與大腸相表裡,而腎與膀胱相表裡,脾胃也相為表裡,加上腎為胃之關,所以二陰的病變會影響到腎的正常功能,反之,腎肺脾的病變也會影響到二陰,導致二陰功能失調,進而出現病變,例如小便或多、或少、或沒有,大便或秘或溏等症狀。

 

腎臟病患常有水腫,這是因液體在人體的細胞組織中出現異常積聚的情形,景萬春指出,患者可用利濕藥物,透過通利小便而達到消腫目的,適用冬瓜皮、東前子、茯苓、豬苓等祛濕利尿;白朮、黃耆等中藥材有助益氣利水;桃仁、丹參、紅花等中藥材有助化瘀利水;枳殼、大腹皮、木香等中藥材有助行氣利水;肉桂、附子等有助溫腎利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