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209355.jpg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全球每年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平均每10秒新增2名糖尿病患者,預估在2025年,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將突破3億8千萬人。

 

29歲的上班族賴信如10歲時被發現罹患糖尿病。賴信如回憶,當時她以為自己只是輕微感冒,晚上睡到一半卻開始呼吸急促、心跳每分鐘「飆」到140下。父母驚覺事態不妙,送往醫院急診後,發現她是第1型糖尿病患者。

 

那時候起,賴信如每天必須定時施打胰島素,賴信如常常在自己邊哭鬧、母親不忍含淚中,強行替她注射胰島素,維持正常血糖。

 

賴信如表示,類似的處境,發生在許多家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直到中學,參加公益團體為糖尿病童舉辦的夏令營,她才漸漸接受自己得病的事實,不再依賴父母,練習替自己打針、測量血糖。

 

因為鬆懈 健康受損

 

賴信如說,當疾病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患者經常從醫生、護理人員口中得知許多糖尿病相關知識,如每天必須規律施打胰島素、適量的飲食與運動藉此控制血糖等,反而會因「太習慣」而感到鬆懈。

 

因為從小得病,賴信如選擇就讀護理相關科系,深知糖尿病患者每天三餐飯前需施打3到4次的胰島素。長期以來,她每天只注意得施打兩針,導致今年尚未滿30歲,眼球卻因糖尿病發生視網膜病變,連腎臟也無法倖免,每周必須前往醫院洗腎3次。

 

賴信如表示,在沒有健保的時代,每瓶胰島素售價1千元,混合型患者一次必須施打兩種胰島素。至於檢測血糖用的試紙,一盒也要5百到1千元不等,長期下來所費不眥,也成為患者怠惰的原因。

 

血糖監測 務求準確

 

台灣兒童糖尿病關懷協會理事長羅福松表示,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除了施打胰島素,每日定時的血糖監測非常重要。血糖如果長期波動過大或控制不當,容易傷害體內血管,導致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甚至中風。

 

羅福松指出,過去醫療科技尚未發達,一般患者多半採取手寫紀錄自我監測血糖,根據調查統計,傳統手寫紀錄的正確性不到3成,患者漏記、字跡潦草等問題,常造成醫護人員判讀不易。

 

羅福松表示,醫護人員必須了解患者的飲食、日常作息、藥物等對血糖的影響,一般患者每天必須測量血糖4到8次。為了簡化血糖檢測流程,方便醫護人員判讀,羅福松建議患者使用搭配血糖管理軟體的血糖機取代手寫紀錄,除確保數據準確度,視覺化的血糖趨勢報表,也可讓醫病溝通更簡單。

 

賴信如感概表示,糖尿病並非絕症,身旁經常耳聞控制得宜的患者,一輩子都沒有併發體內其他嚴重疾病。如果時間能夠倒退重來,她說自己一定會遵照醫生專業指示不「鐵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自風城 郭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